“先锋派音乐”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先锋派音乐”主要指20世纪4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产生的“新音乐”,始发于德国的达姆斯塔特在1946年举办的现代音乐暑期班。它的出现,对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以及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先锋派音乐”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却具有独特的方式,与民族性、时代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未来前景也必然因植根中国大地并浸孕新时代精神而繁荣发展。
西方“先锋派音乐”的起源与流变
1946年,在德国达姆斯塔特举办的现代音乐暑期班云集了梅西安、布列兹、斯托克豪森、贝里奥等人,他们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勇猛进取的创新精神,开始了全新的创作探索,极力追求新的音源、新的音响、新的技法,创作全新的音乐。“先锋派音乐”的思想与创作在这里开始萌芽,然后在整个西方传播和发展。
“先锋派”最初是“先锋队”的意思,后来泛指在创作技术上和表现手法上采用与传统形式根本对立的艺术探索。“先锋派”泛指时间上有先后、形式上有差别甚至观点上有对立的多种艺术流派。“先锋派音乐”的诞生使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以及音乐美学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审美观念与创作技法对传统不同程度的偏离和反叛。“先锋派音乐”作为集合名词,涵盖了“点描音乐、整体序列音乐、自由十二音音乐、不确定性音乐、偶然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乐及音色音乐”等,具有“解放不协和音”“所做的每件事都是音乐”“不确定性”“偶然性”“奇声异响”“极度刺耳”“支离破碎”“凌乱不堪”等突出特征。
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解放了调性和不协和音,建立了以“十二音体系”为主的作曲理论和技法,作品转向“无调性”,其代表作《华沙幸存者》和《摩西与亚伦》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音乐表现力极强,被公认为20世纪的不朽杰作。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大胆提出了“所做的每件事都是音乐”的观点,创作了无声音乐《4分33秒》惊世骇俗,轰动全球。此外,波兰作曲家潘德雷茨基的《广岛受难者的哀歌》、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奥的录音磁带音乐《面容》以及法裔美国作曲家埃德加·瓦雷兹的打击乐《电离》等,这类作品大量运用非音乐材料来制造奇声异响和喧嚣吵闹的音响,给人以强烈的官能刺激。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