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在整个华语电影里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化客厅(3)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东南亚市场
对于香港电影来说非常重要
沙丹提到,中国内地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包括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及新世纪产业化后这三段时期。但是,在不断重写电影史的过程中,大家会发现,其他时期的重要影片——比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盘丝洞》——会对电影史进行新的修正和界定。
沙丹举例道,中国内地最早的3D电影实践是桑弧导演的《魔术师的奇遇》。但实际上,1953年香港就已经有了3D电影,这部电影就是香港制片家赵树燊的“大观”公司出品的《玉女情仇》。后来,邵氏父子公司又出了尤敏主演的《黑手套》——这部电影借鉴了好莱坞电影的某些手法。
《玉女情仇》海报
此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有大量电影参与电影节的评奖,那时就还出现了东南亚电影节。在电影领域的合拍以及区域合作,也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电懋”和“东宝”曾合作了《香港之夜》。所以,沙丹觉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华语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繁花似锦的时期。这个时期里的香港电影“好玩”又“好看”。
为什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形态如此复杂?苏涛表示,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起,上海影人大批南下,这些南下影人包括当时最顶尖的电影人才,构成了沪港电影的分流和转型。这批影人把中国早期电影的传统带到了香港。
而且,当时冷战格局也深深影响着香港——香港当时被称为“冷战之城”。东南亚电影节(后来更名为“亚洲电影节”)也是文化冷战的产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电影先后在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得奖。日本电影积攒了非常好的口碑,但实际上并没有因此收获特别多的利益,因为欧美观众并不欣赏日本电影。反而,日本电影在东南亚地区有着庞大的市场。基于这些原因,日本牵头发起了东南亚电影节。其中,邵逸夫是该电影节非常积极的参与者,在其中有着他的商业诉求——因为“邵氏”也需要开辟东南亚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香港电影是文化冷战的获益者,因为冷战推进了亚洲电影的区域合作。这些奠定日后香港电影格局的重要因素,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都能看到一些端倪。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