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如故,再见陌路:高适为何对李白见死不救?(8)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从下山入幕到永王败亡,李白追随永王的时间也就一个月左右。但这一个月的政治投机,却让李白身陷囹圄,甚至有性命之忧。李白在永王兵败后本想逃往庐山,却在途中被官府捕获并投入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的监狱。在狱中,李白仍未意识到自己涉入的是高度敏感、讳莫如深的皇室内争,坚信自己清白无辜,积极写信给各路友人及权贵以求脱罪。在这些人中间,高适和李白相交最深,且此时的高适参与了平定永王叛乱,对李白案应有一定的话语权。李白作《送张秀才谒高中丞》一诗托人带给高适,请求昔日老友能出手相救: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
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
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
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
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
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
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
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李白在诗中大赞高适稳镇淮海,能在谈笑间廓清妖氛,又以邹衍之事作喻,急陈自己已处于玉石俱焚的危险境地,末云“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寄寓祈盼高适搭救自己的期望。虽然诗中对高适的赞扬不能排除求救时的奉承,但结合高适当时的身份地位,这些赞扬仍体现出李白对高适政治才华的肯定。而身处危难之际,又是面对叛乱这样的大罪名,能够直接开口求援的对象,也必定是早有交情且相互信任的挚友。
对于李白的请求,高适没有回应,更没有出手相救,这固然可以说高适冷酷无情,但他若是担心被李白逆案牵连也是人之常情。高适和李白曾经共同游历,是文人之间相互欣赏,从而结交。而高适和李白的秉性是完全不同的,在李白需要帮助时,他想到了昔日的朋友高适,真诚地向其袒露心迹,希望他能救助自己,然而高适的附势人格主观上决定了他不会救助李白。
我们不必过于苛责高适,毕竟反叛在任何一个王朝都是不可宽赦的大罪,越是在反叛方地位重要,平叛后就越会受到严惩。这种时候,如果身为朝廷平叛军统帅的高适出面为李白奔走,只能使矛盾的焦点和朝廷的注意力集中在李白身上,反而会导致李白遭受更大的灾难。李白的特殊之处在于,他虽然只是永王集团决策层之外的一介文士,却是永王阵营中唯一举国皆知的名士。当然,这更能说明李白的政治认知是何等幼稚,宦途追求是何等热切。深谙官场权术的高适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对当时的形势有充分评估,并做出了不出面营救的决定,不救之救也许正是高适所希望的,并不能因为高适没有回应李白的求救诗就断定他对李白漠不关心、毫无相救之意。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