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看教育之《死亡诗社》、《心灵捕手》、《放牛班的春天》(3)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首先是电影内部的对比。关于这一方面,体现得最明显是《放牛班的春天》。助理教师克莱门特在一所名为“池塘底教养院”的男子寄宿学校里教授音乐。在他接触的学生中,有音乐天才,也有唱歌永远不在调上的音盲。他的做法是,让那个音乐天才担任领唱,而让那个音盲担当手举乐谱的角色,使其也融入到了乐队之中。助理教师克莱门特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把可接受性不同的学生摆在了适合于他们自身的位置。他并没有排斥天赋不好的学生,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去接纳之。这是每一个教育从业者都应该学习的地方。
然后是电影之间的对比。《死亡诗社》里学生的可接受性算是比较普通的,无显著的过人之处。因此该影片对这一方面的表现不算特别多。《心灵捕手》里则刻画了一个可接受性强于常人的清洁工形象。故事背景是这样的: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在他系上的公布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结果一个年轻的清洁工威尔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地解开这个难题。威尔的可接受性简直惊人,所以也受到了教授蓝勃的特殊照顾。威尔聪明绝顶却叛逆不羁,甚至到处打架滋事,并被少年法庭宣判送进少年观护所。为了挽救这个人才,教授蓝勃可谓煞费苦心。他用尽了各种办法,终于将威尔领回了正道。对待特别的学生就要使用特别的教育手段,教授蓝勃言传身教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最后再说一下《死亡诗社》。结尾处一个学生的死亡让我甚是震撼。我开始重新思考,理想主义对于青少年来说究竟是福是祸。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太不稳定,很容易陷入理想主义的狂潮之中不能自拔。过度的理想主义就如建国初的某些运动,是严重缺乏理性的。缺乏理性的行为难以带来幸福。因此,我们在赞扬理想主义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在教育下一代时,切不可只谈理想,不讲理性。
《死亡诗社》、《心灵捕手》和《放牛班的春天》都是难得的好电影,值得每个与教育相关的人都去观看。而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与教育无关的人。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