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北大精神?为什么北大精神那么出名?(3)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相对来说精神是比较虚的,从精神到故事,到人物,到学缘,好处就是我们越来越实在,通过人际关系、师生的互动来体现精神的传承。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的青春勃发、理想主义,逐渐成为一种学缘。我们从“精神的魅力”走向“北大学缘”,既是一种深入,也是一种极限,所以我希望谈学缘的同时,还记得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人物、故事背后传统的精神。
我们都是走出校园的人,做北大校史时有感觉:在校生对学校都是批评的,毕业生对学校都是怀念的,我们怀念是怀念我们的青春,某种意义上在这里溢美之词会多,所以我们希望有一天既能怀念我们的学校、怀念我们的老师、怀念我们的青春,同时能够用冷静的眼光审视我们走过的道路,还有我们可能走向哪里,如此会更有思想深度,更值得做学术性的思考。
「“热爱学生,敬畏学术”」
主持人:陈平原老师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带来了对“传承”二字的思考,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大学,校园风气、知识变化、人的成长、时代变迁,在这个脉络里思考这个问题会产生不同时代的特点。
我知道,张鸣老师每年甚至每个学期都带着学生重走苏轼之路,或者是他所研究的宋词相关的道路,这就是一种传承,在古今之间建立一种通道。请张老师讲讲您的想法。
张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今天,围绕着我个人的经历和观察讲几点:第一,我在北大读书任教,接受许多老师的教诲,听过很多老师的校园故事,最突出的感受是,好的老师除了有深刻的学养和学术成就,还在人格、精神和思想认知上对学生有特别的感召力,这一点看起来很虚,实际上在课堂里接触过以后自然而然就会有感觉,一点都不虚。所以我觉得很幸运,在北大求学的阶段,碰到了很多位具有感召力的老师,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敬畏学术,热爱学生,热爱教学,把三尺讲台视为神圣之地。我第一次上讲台之前,好几位老师都跟我说,在讲课之前一定要认真准备,甚至说必须要去翻字典。在他们心目当中,那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踏上那个讲台,你就是在一个神圣的地方讲你的课程内容,这是老师们给我的影响。
我曾经举例说过一个戏剧界老艺术家常说的话:戏比天大。在我们很多老师的心目当中一定是课比天大,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在他们的课上,除了学知识,学方法,学独立思考,学批判精神,还能受到人格的熏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进入过这些老师的课堂,才会知道北大精神。说到底,在大学教学是一个良心活儿,在北大做一个好的老师不容易,但是有这些榜样在前,困难也就不再是困难了。一位老师是不是认真对待教学,学生是很清楚的,因此衡量一位大学老师是否优秀,首要的标准是看他对学生的影响力。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