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哲理(4):三大疾病之“文明病”概论(13)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06 精神型文明病
人类精神建构的生物学原则。[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由愉悦到痛苦,总之,它与生物衰变演化的进程与步骤如出一辙,即展开为感性(发端于低等扁形动物,以视听触动为求存引导)一知性(肇始于脊索或脊椎动物,借识别判断来解决多向选择)一理性(演成于哺乳灵长类动物,靠概念命题推导以维系复杂依存)的这样一系进化脉络,并相继排列为逐层递弱或优势递减的感知鲜明效应或精神冲击效应(详论请参阅《物演通论》卷二)。枯燥的话题姑且不谈,仅看人类的“文化艺术感动阶梯”即可一目了然:“音乐”是激发情绪的,因而受众最广、粉丝最多,古时唐诗宋词都是配以诗歌或燕曲才得以传唱;“绘画”必须具象识辨和描摹,故引人喜爱,后来倾向“抽象画”,结果欣赏者骤减;“文字”符号全以理性逻辑承载,因此不仅喜好者寥寥,还给更多少年儿童从天性深处带来痛苦。
它们的作用力(或者说是与生命的关联度)也每况愈下:殉情者比比皆是,可有谁见过因为做不出一道数学题而自杀的“殉理者”?换言之,紧张的心态、复杂的理性和缜密的逻辑知识系统与深层人性或基本生理相悖逆。]
人类心理建构的生物学原则。[生物进化系列最典型地表达着物演弱化进程,从无机界到生命界,物质的存在度业已衰变到如此地步,使得任何生物都不得不衍生出某种“求存能力”或曰“代偿属性”,以弥补由于其生存效价的递减所带来的失存危机。建构上述“求存能力”的基本原则就是“趋利避害”,而引动“趋利避害”最灵敏的指标就是肉体上或精神上的七情六欲及其苦乐感受。心理上的苦乐感应形同脉冲,它必须回归于某个既定的“沉静基线”或“无聊中值”才能使之继续保持最恰当的刺激反应状态,是谓“苦乐均衡原理”。但麻烦在于,随着生物递弱演化的发展,越高级的物种其生理感应或精神感知的能力越强,也就是其心理震荡的幅度和频率倾向增大,这与它们越来越复杂艰危的生存形势相适应。结果,一方面是刺激源和信息量暴涨,另一方面是感受力和反应度剧增,这就是造成文明化人类不免发生越来越严重的心理失调和精神焦虑的原委(注:
“焦虑”是一种“避害预反应”机制)——这个焦虑化过程的临床病理形态就是神经衰弱乃至精神崩溃。]
神经衰弱病:神经衰弱、失眠、偏头痛等。(诸如此类的病象仅见于文明人类。)癔病,即歇斯底里。(属于纯粹精神性、心理性或情绪性的非器质性病变。)精神病:潜意识精神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目前已呈流行病志势。)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