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宋文学中的“芭蕉”意象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由热带地区引进的植物芭蕉在唐宋时期文学当中多作为受文人喜爱的意象出现在诗词歌赋当中,在文人眼中,蕉叶平滑且宽大,有着清晰脉络,给人以质感的芭蕉是绿润,心脆,嫩芽等词汇的优秀表现者。
不同时期的芭蕉有不一样的名字,唐朝文人喜好唤它为“绿绮”,因其质感颇似女子所织出来的纺织品,故为其起了一个如此雅致之名。宋朝文人同样对其颇为喜爱,不仅爱它通过色彩和形态表现出来的美感,甚至连其败蕉之姿都颇为怜爱,如此特殊的绿植让属于唐宋文学的历史又增添起一笔色彩。
一、芭蕉:从植物界跨界进入文学界的意象之一
最开始出现在中国的芭蕉并不是因为文人的赏识而得到认可,而是因其食疗的价值受到东汉时期皇室的认可,才得到在国内种植的机会。因芭蕉属于热带植物,引进国内之后,服务对象仅是当时的皇室和贵族阶层,所以芭蕉也只作为少数群体知道的珍稀植物存在,尚且还没有从植物界脱颖而出。
在芭蕉为人民所食的阶段当中,第一次发迹当属佛教兴起。在佛教文书当中,芭蕉被视为承载其思想道义的一种植物,这是作为植物的芭蕉首次被标上文学属性。不过这种文学属性受佛教思想的束缚,仅表现于当时的佛教经文当中。
后来,随着佛教的兴起,佛教思想逐渐成为了普世文化,芭蕉也得以机会在世人范围当中广泛流传。人们逐渐开始欣赏起书中这种拥有平滑且宽大的蕉叶,将其定义为颇有质感的植物。凭借着形态之美,东晋时期便有了赞颂芭蕉形态的文学作品,类似《芭蕉赞》、《冬焦卷心赋》等。
也就是从该时期开始,芭蕉之美在文坛上开始留下痕迹,而唐宋时期,文人便将芭蕉的意境从外在美到内涵丰富起来。在唐宋时期,有大量描写芭蕉之美的诗句脍炙人口,好比:“太湖石畔绿丛丛,心也乱,抽青凤尾。”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