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渊,雾岭,城市边界的影像探秘(2)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好友》拍摄现场,阿梁,林桢,大鼎,村民老奶奶三位,当地制片王国军剧照摄影:冯嘉辉
我可能属于想太多这一类人,加上一点档案癖(Archivism)和普遍的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杀青很久之后才跟乌鸦(《好友》纪录片拍摄者)整理出三个幕后小短片。
行业来说,这些材料统归媒体宣传包(EPK,Electronic Press Kit),是从属于正片的宣发物料。但过程其实远大于结果,历史的有趣也在于过程,虽然目前结果论(成功学)是统领八方的。做小展览和这三个小短片,也源于自己的纠结——现场感在电影中的缺失。
一是在传播过程中的缺失,因为消费让很多事情扁平化了,“作者已死”之后,受众真的有机会延续作品吗?受众拥有相关材料来辅助这种延伸吗?观影的被动性如何转变成主动性?(这应该是典型的想太多吧。)二是在生产过程中的缺失,电影生产总体还是比较集权的一种生产方式,剧组从几人到几十人到几百上千人,拍摄期可以从几天几十天到几百天,整个周期肯定要按年算了。这么长的时间,产出几十到几百分钟的一个正片,这道菜的损耗率似乎算起来很不环保。而这么多参与者是否都可以在过程中灵光闪现寻找自己的主体性?(还是想太多。)
以《回力蕉》为例,《好友》外景多,很多时候在等天气,等饿了吃香蕉,一开始丢香蕉皮就是觉得好玩。丢了几下,突然觉得这个行为本身跟拍电影过程很像,就一本正经丢了起来,还请乌鸦(摄影)找机位,其实脑子里早就有脚本了,所以这个剪起来最快,至于解读层面是西西弗斯还是堂吉柯德还是二逼青年欢乐多,主随客便。
撷取自两位剧组成员兼职做旧部分服装的对话,电影是成本极高的一种表达方式,财力人力物力,时间成本,沟通成本,机会成本等等,这些过程通常也是消失的,在有大牌美术或者置景宏大的预算充足的制作中,观众也许会从“制作特辑”(making of)中看到一些过程,但两位组员的对话最后导向的是艺术生产本身是否环保,这就是一个普适性议题了。肯定有人会觉得环保本身就是伪命题,因为人类的存在必然消耗,工业革命以来尤甚,多想一点多做一些,地球应该死得没那么快吧。
《水中央》对应的是执行力问题,想法谁都有,怎么实现是关键。水在本片的意象价值导演在拍摄后记说了一些,水中身分转换也是剧本阶段最值得想像和颇具张力的一场戏,但难度最大,具体可看视频。可惜贫穷限制了执行力,这一场最后弃用。值得一看的是,主角陆叔远70岁高龄首次领衔,本来在生活中就是能作会玩的戏精,在春寒水库中第一次玩潜水调节器,折腾得够呛,上岸之后被水下环境逼迫的台词表演之炸裂,也只能在花絮中得见了,看完估计一定会想到喜剧之王手上那本著作的作者。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