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了19世纪初美国首富的皮毛产业,为何转瞬间风光不再?(2)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对于新大陆来说,这些欧洲白人是名副其实的“外来入侵物种”:他们并不是当地原有“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和土著社会尚未形成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由于摆脱了旧有的欧洲社会,他们在这片新天地更能不受限制地谋求支配这里的资源,来服务于自己的利益。以前,印第安人虽然也偶尔猎取河狸,但都仅限于必要的生活所需,在很多印第安部落的传说中,甚至还将河狸奉为神灵,认为创世之初,正是这种神奇的动物潜入深水,用挖出的淤泥塑造成了如今的陆地,甚至创造了人类。但殖民者显然不会抱有这样的尊敬,那不过是一种可以用来牟利的啮齿类动物。由于欧洲市场对皮毛的市场需求极大,16世纪末的时尚潮流甚至让河狸皮帽子成为家境富裕人士的必备单品,因而捕杀时的自我节制是罕见和没有必要的,正如《皮毛、财富和帝国》中所言,那时的人们高喊的口号是:
“趁有皮毛赶紧剥!”
最终导致北美皮毛业衰落的,并非19世纪末兴起的自然保护运动限制捕杀皮毛动物,而是因为滥捕滥杀本身就使得这个行业不再有利可图了。河狸不会进行长距离迁徙,繁殖能力低,因而过度捕杀很快就会造成这一物种在当地的灭绝——显而易见的是,捕猎河狸这一行当本身,可能会在最后一只河狸被捕杀之前就先崩溃。19世纪初美国的首富是皮毛商约翰·阿斯特,其身家折算下来相当于2008年的1150亿美元,在《福布斯》排行榜列出的史上最富有人物中位居第18,但他从1833年起,就逐步出手自己名下的美国皮毛公司股份,而将财富转入对房地产的开发,因为他已经明智地预见到皮毛业将风光不再。19世纪下半叶既是大量动物灭绝的时代,也是这些皮毛猎人自食其果的时代。
平心而论,当时的美国皮毛商抱有这样的心态不足为怪——这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原本就是原始资本主义的通行模式。由于通过这种粗放型经济掠夺所获得的原材料几乎没有任何“成本”,因而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毫不可惜地造成极大的浪费,兴起时一哄而上,激烈市场竞争的结果又使得产品最终往往卖得极为廉价。小说《屠夫十字镇》虽属虚构,却相当真实地刻画出了那个年代的气氛:一小群猎人连日屠杀远超出自己运载能力的野牛,而讽刺的是,正是由于过量供应野牛皮,最终导致这一市场崩溃——野牛皮变得太廉价,有钱人也不再追逐牛皮袍子的时尚,这更使得它一文不值。捕鲸业的历史也一样:在英国极地捕鲸季巅峰的1823年,共有多达2000头鲸鱼被猎杀;但两年后行情就开始下行,技术进步和英国经济政策大大削弱了对鲸油、鲸骨市场的依赖。在最好的时候,一头鲸鱼的鲸脂和鲸骨卖出的价钱是一个男人在岸上一年工钱的10~15倍,但过度捕捞和市场变动,很快使得整个行业不可挽回地衰败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