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次元壁之后,王珮瑜的下一个目标是?(4)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我立志,把此生奉献给京剧艺术。”当初进入戏校前的“自荐信”中,王珮瑜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此后,在戏台上下,她丝毫没有把此话当戏言。
1993年,王珮瑜首次跟梅葆玖先生同台,替梅葆玥演《文昭关》,她的出色表现得到葆玖先生“太意外了”的惊叹。彼时,王珮瑜15岁,正读二年级,这是她进入戏校后学的第一出戏。少时打下扎实基础,入校后,恩师王思及把她“当自己孩子一样对待”,加之她自己的积极好学,王珮瑜的才华早早显露头角。至于练功时的苦,在她看来,不过是舞台表演者每日须走过的“必经路”。
1996年的一场比赛,王珮瑜再次演《文昭关》,引得台下的谭元寿先生连连称奇:“这不就是‘小冬皇’嘛!”“小冬皇”的名声自此流传开来。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16岁名满上海滩、人称“冬皇”的孟小冬先生所处的时期,京剧名角是门面,是商业品牌的宠儿、大众眼中的“流量明星”。但不论业界还是大众,对待舞台演员的性别包容度,仍不能跟如今同日而语。
王珮瑜曾以“我是女生,我唱老生”概括自己。回溯过去百年,京剧行当里,“生旦净末丑”的分类从源头上就有着明确的性别指向。扮演男性角色的“生”,不论老生、小生还是武生等,素来男性演员居多。女性扮演男性,戏曲行当谓之“坤生”,以余叔岩弟子的孟小冬为代表。但在历史上,“坤生”留名的并不多,数量上远不及饰演女性却拥有至高地位的“男旦”——“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都开创了属于各自的京剧流派。这是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主导的权力结构,在戏曲行当乃至整个艺术界的映照。
1980年代后,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不同观念包容并蓄,女性不仅在“旦行”名家辈出,在“生行”也频频登台。同时,以王珮瑜为代表的戏曲名家们化繁为简,借助讲座、教育课程、综艺、电影等形式,让更多大众有机会触探京剧艺术的风骨。
在新一代戏曲观众的视野里,随着京剧的频频出圈,演员的性别已然不是新鲜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听京剧,聊京剧文化,渐渐地和看话剧、音乐剧一样,成为了剧场流行要素的重要部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