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吾爱敦煌》:一首定义偏差的虚弱暮气的抒情诗(4)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哪怕这部影片再敷衍,假如对照开头的六七十年代段落,甚至到八十年代前期,守护敦煌的工作者们都还是显得相当寂寞和门庭冷落的。为何从九十年代之后,貌似一下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关注敦煌了,就因为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就火了,这真的符合历史吗?显然编导又进行了一段颇为偏差的认识。
尽管八九十年代是逐渐面向开放,可假如回忆一下,电视、广播,甚至报纸传播,原则上覆盖还很有限,更别提家家户户是否可以轻轻松松全国旅游。敦煌到底是怎么传播开的?就在被列入世界保护遗产的同时,日本人在中国拍摄了一部享誉世界的历史电影《敦煌》,于1988年上映,为敦煌今后三十年的旅游热打下了扎实基础。
不仅如此,随后1992年,同样是日本人联合央视拍摄了纪录片《丝绸之路》,正是影视媒介接连地铺垫,这才形成从90年代到2000年后旅游热度逐年地升温,以至于当地企业开始想要大搞商业开发。这就涉及片中企业家吐槽,段文杰任职的80年代原则上还反对过商业开发(估计段先生也想不到当年《敦煌》电影会造就那么大的中外影响力),然后樊锦诗接班也坚持保护的大原则,继续反对商业化开发。
这段戏剧冲突是整个影片情节感染力最大的部分了。樊锦诗作为顺应时代脚步的文化工作者,必须要设法兼顾,所以她带领团队加大了数字化开发和影视媒介的运用,包括限定参观者人数和缩短参观时间,把文博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段位。

关于《吾爱敦煌》:一首定义偏差的虚弱暮气的抒情诗


就目前的电影效果,不论对樊锦诗个人的事迹,还是对敦煌文化保护传承的工作,影片都极其浅薄乏力,好像编导是要避免所谓流水账叙事,想要以一种诗意化、浪漫化的方式呈现高度概括和情绪感染,结果同样不伦不类。
敦煌题材或者丝路题材,我们一直是严重缺失的。当年八十年代的那部电影,从出资到编导演几乎都是日本的,我们只提供了地方场景和一些群演。这种感觉多少有些重复当年常书鸿先生第一次去日本参加交流展一样的感受,我们的电影其实是忽略“文化”的,对弘扬敦煌有过什么“责任感”吗?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