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唐帝陵》解说词(8)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大唐帝陵之昭陵六骏(1)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一支远征的唐军,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开赴前线。统军的将领,正是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尽管这位意气飞扬的李唐二皇子,此时,不过21岁,但据史料记载,在大唐立国之后的短短两年里,他凭借其非凡的军事天赋,已先后在浅水原之战,和柏壁之战中,相继平定陇西,收复太原,极大地巩固了李唐王朝,关中本位的稳定。
但与此同时,在帝国的东部,盘踞洛阳的王世充,也夺取了河南地区,众多州县,自立称帝,国号为郑。河北起义军领袖窦建德,亦自成夏王,占据河北大部,割据一方。天下格局,逐成唐、郑、夏,鼎立之势。就在这一年的七月初一,李世民,再次承高祖李渊之命,挥师出关,东向攻取洛阳。但他不会想到,这次东征,不但将极大的影响李唐王朝,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武德九年,那场震惊帝国的宫门血案,也将由此,埋下一个幽微,而深远的伏笔。
在今天,陕西省礼泉县以东,一座山峰,突兀而起,直冲霄汉。它的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因古人,称小山梁,为嵕,故得名,九嵕山。这座大山之中,埋葬着中国古代,声誉最隆,名望最高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他的一生,内定中原、外开疆界、昭明四海、宾服万邦。他的治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夷夏一家、丝路通融。中华民族,终于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再次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尊崇,与荣耀。
他的帝陵,恢弘恣肆,命意新奇,不但开创了有唐一代帝王,依山为陵的制度先河,也铭刻着,这位千古一帝,内心深处,难以磨灭的,灵魂隐伤。昭陵,这座几乎见证了李世民,一生功过得失的大唐帝陵,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谜团。而这六匹,被列置于昭陵北大门之内的,战马浮雕——昭陵六骏,无疑是其中,最为凸显的一个。那么,这些曾有幸与李世民一起,冲锋陷阵的战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血战与厮杀?李世民又为何将它们镌刻在,自己陵寝的北门之上?而他们又寄托着陵墓主人,怎样的理想与忧思呢?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3月,那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午后。血腥与腐烂交杂的恶臭,笼罩着这座,昔日的繁华之都。历时八个多月的洛阳一战,已经进入到,最为艰难的围城阶段。在李世民的不断合围之下,此时,河南50余州,已相继归降。困守孤城的王世充,早已弹尽粮绝,陷入绝境。然而,多日攻城不下,唐军的士气,和体能,也已到达极限。可就在这最为微妙的关头,李世民,却突然接到战报。
3月21日,割据河北的窦建德,已接受王世充的求援,亲率夏军十余万众,攻克了管州、荥阳和,阳翟等县,直逼洛阳而来。这让原本已经胜利在望的洛阳局势,急转直下。尽管,早在一个月前,李渊就曾因洛阳久攻不下,师老兵疲,而发来密敕,命李世民撤军西还。但面对如此危局,李世民稍作思虑之后,却仍做出一个,几乎让所有人都惊骇不已的决定:围洛打援,两线作战,并欲亲率三千五百轻骑,迎击夏军。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