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高考,我们考进南京大学数学系,回忆当年的“神仙打架”(7)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现在的考试,尤其是牵动千家万户的六月高考,考生的后勤服务大概是中国父母做得最细致认真的事了,生怕影响子女的临场发挥,可是,四十多年前的中国考生可没有这么娇滴滴。冒荣在他的《我的上学经历》回忆文章中,是这样记录他骑车去参加高考的经过的:
“我们县有两个考点,全县八个区,东四区和西四区各一个考点,西四区的考点设在如东双甸中学,距离栟茶镇四五十华里。临考前一天,我上午上完课,下午骑着自行车到双甸。我母亲厂里同事有个亲戚在双甸镇上,我就住在他们家里。总共考了两天,有四门课程,语文、数学、理化和政治,没有外语考试。那年考试不是全国统考的试卷,是各省出的题,两天考试结束后,再骑着自行车回到栟茶。”
就这样,尽管为了赶考来回骑车一百里,但冒荣不费吹灰之力,考出了全省语文的最高分。他大概对叶剑英元帅那首高考前刊登在报纸上的著名诗篇《攻关》理解最深,命题作文《苦战》几乎满分。作文说不定还是满分呢,因为我不知道他被阅卷老师扣掉的两分扣在何处。其他三门也考得很好,按照他2017年恢复高考四十年时被本校学生采访的“答记者问”,“我当时是考得比较好的”。于是,他曾被借调去工作半年的县教育局局长希望他把第一志愿南京大学换成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这两所当代的“中央大学”对任何考生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但是冒荣这位江苏人对江苏最有感情,加上新婚,新郎不应远离新娘,江苏第一学府自然是冒荣的最佳选择。
“新三届”、“老三届”、家学渊源的物理爱好者
我不能只写“高考状元”的故事,其实一些非状元的故事更加奇妙、更加丰富多彩。来自无锡农村的何炳生就是我班最有故事的一个老三届毕业生。已经古稀之年、头发稀少的他天天都有故事,因为他年过七十后还在教书和做研究,甚至还马不停蹄地在全国各地做学术演讲。他六十五岁时从南京大学数学系退休,两年后受聘到像上世纪二十年代清华大学那样财大气粗大挖人才的深圳南方科学技术大学任教。何炳生于1948年7月出生在一个祠堂的偏房里,比尹光炎小了一岁,也比魏木生小了半岁。他的名字常常被人和“柯炳生”混淆,比他小得多的后者在中国的农业科学界名声叫得很响,当过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长。不过何炳生在中国数学界的最优化理论与算法领域也是一位顶呱呱的人物,几年前获得过中国运筹学会的一个研究奖。
何炳生的第一个故事就是,与上面三个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一个孩子还没有的情形不一样的是,他参加高考时已经是一女一男两个孩子的父亲。上了大学后他又生了一个小儿子,因为前面这个两岁多的大儿子在他进校后的第一学期因找母亲不幸溺水而亡。这是他一生中最自责最悲痛的事件。尽管家在乡下,他读的小学就很不错,创办者的儿子也是该小学的校友,后来是官拜中将的黄埔军校毕业生。他的初中就更加有名了,前身叫“胡氏公学”,一百多年前由跟随孙中山的“兴中会”成员胡雨人及其兄长胡壹修一手创办,后者有三个儿子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著名人物。这“三胡”就是胡敦复、胡明复和胡刚复。其中的大哥胡敦复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创办了上海大同大学,是中国数学会的首任董事会主席,1925年被任命为东南大学校长(未就职);他的两个弟弟分别为哈佛大学的数学和物理学博士,但大弟弟胡明复不幸在三十六岁时溺水而亡,小弟弟胡刚复则为中国物理学会的第一届理事长。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