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三和的半年,我真正认识了这群“底层”青年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凤凰网读书(ID:ifengbook)
东亚评论
采访/撰文 | 渡水崖
位于深圳龙华新区的三和——一个被外界称为“废人村”、“瘫痪胜地”、“黑色桃花源”的地方,聚集了这样一群年轻男性打工者:他们不修边幅,不介意恶劣的环境,靠着一份份单日发放薪资的低级工作,在维持肉体生存、满足基本温饱的状态之间来回切换,精神上逐渐涣散,面对生活的姿态却高度一致并自洽:“干一天阔以玩三天”,“兄弟别去,这是黑厂,我们去上网”。
2018年,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三和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在网络走红,给三和带来了巨大的曝光量,形形色色的人“慕名”而来,为一睹“三和大神”的真容,或捕捉三和更具迷幻色彩的角落。在这些身影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林凯玄正在导师田丰的支持和帮助下,在三和进行一场漫长的调研实践。他与三和青年朝夕相处了半年之久,吃便宜的快餐,住廉价小旅馆,打日结零工。他本以为这是一次对同类的洞察,直到发现那些相似的成长脉络偶然或必然地指向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而个体的经验还不足以诠释它。
2020年8月,田丰、林凯玄的社会学研究笔记《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终于出版。此时的林凯玄已经离开校园,在一家国企工作。我在北京三环内的一个格子间里见到他时,并不知道这个从来不用微信头像的年轻人,会与理想主义、专业精神、人文情怀等“典型”词语如此吻合:他细细地复原了两年前融入三和的全过程,从自己的学业和家庭,到“福建佬”“我是谁”“宋总”“眼镜哥”的社会处境,甚至疫情后的研究进展,不一而足。
目前,林凯玄还在准备社会学方向的博士学位申请,以期继续关注和研究三和青年这样的群体。本文根据他的口述,整理、撰写而成。
01
你身上都发味了,你“挂逼”了吗?
作为社工专业的学生,我从大学开始就接触各种各样的弱势群体,但导师提起“三和大神”的时候,我还是挺茫然的。据说他们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负面典型,但我了解过后就想,这不就是一群年轻人吗?
三和青年,网上说“干一天玩三天”的年轻人,和我其实有挺多共同点的:他们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也是农村人;他们做的日结工作,有一些我暑假打工的时候也做过;他们是留守儿童,我也能算半个留守儿童。后来我就主动跟我老师说,我愿意去三和做田野,我想深入去研究三和青年这个群体。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