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展现一个世纪的家国史(12)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事实上,她细细道来,大部分讲述都着落在她周围的普通人身上,她的家人,她的同学,过从密切的朋友,或是几面之缘的熟人,当然,由她的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串联到一起。即使是有名人物,大多也在趋于私人生活场景的记忆中出现。你可以说,杨先生的记忆是抓小放大式的,甚至可以说,有“八卦”的倾向。她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好玩”,“好玩”影响到她的记忆和对记忆的筛选,后面未尝没有一种观人观世的态度。
她讲述者,都是她记忆中的事实,但此“实”非彼“实”,——至少大多数人口中的“史实”并不是细枝末节的事实的堆积。与宏大叙事相比,个体的琐碎叙事因其所见者“小”似乎难沾“历史”的边而被“虚”化了。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杨先生的口述乃是避“实”就“虚”的,或者说,虽不“避实”,然的确时常是“就虚”。这里的“虚”不仅指事之细微,还指此中渗入的个人体验。经历的实际发生过的人与事属“实”,与之相关的个人体验则为“虚”,——所谓“历史的无情”,我的理解,有一义,就是它对个体琐细叙事的忽略不计,附着于其上的喜怒哀乐更是如同从未存在过。变“无情”为“有情”,即是不仅道出经历,而且关注其中的体验。这在斯特拉奇以降的现代传记中已属常态了,但口述史与传记有别,体例决定了它比起来是更加务“实”的,也就是在所历与所感之间更偏向所历,个人的生命体验更多地只是隐现于所历人与事的选择性记忆之中。
正因杨先生口述的看点往往是由“实”及“虚”,更个人更感性,应该更能引起普遍的共鸣,越到后来,我越觉得应该以更趋近普通读者的方式来呈现。
读到过不少百岁老人的口述,多取谈话录的形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丰俭由人”——“百岁”即是一种资格,限于身体状况与记忆力,完整、连贯的叙述已不可得,片段化的呈现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某种意义上也许还更符合口述史的规定性。我个人很喜欢这样的原生态,杨先生读物中这也构成了一类。
有次她收到三联出的一本周有光先生的《百岁忆往》,小精装,大概只有五六万字,拿在手上,玲珑可喜。看了羡慕,她说她的口述也可以弄成这样,不费什么事就可以弄出来。的确,以当时积累下的录音,早够攒出一本了。将重复的部分删去,有则实之,无则虚之,跳跃由它跳跃,不说“立等可取”,十天半月完稿,问题不大。但是我觉得这不符合杨先生讲述的特点:这样的呈现,是以简驭繁的,杨先生讲述的与众不同处,恰恰是“繁”,即由她场景式记忆而来的大量细节,这些细节,还是组织到一定的上下文当中,更有效果,也更见其人;相应地,也就需要有一完整的脉络,片段化的口述,也就有向着完整的自传的方向发展的必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