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展现一个世纪的家国史(13)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简”体好比古人的笔记,不妨零散化,“繁”体则是完整的文章,须有完整联贯的叙事。前者提供的是素材,后者包含了大量的素材,然本身也可以作为故事来读。有一事至此也就明确了:它应该是一部可以面向一般读者的口述。
这就需要讲述跳跃间留下缝隙的填补,时间线上的连缀,以及更多的背景交待,总之是更多解释的成份。“简”体转为“繁”体,事情一下变得复杂了,简单的文字转化、串联须代之以更复杂、细致的处理,做口述史原是当成“副业”的,结果很长时间里,成了我的“主业”。既便全力以赴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既然已去“简”就“繁”了,莫如一“繁”到底。这里的“繁”一是指面向读者的完整、连贯的叙事,一是指将杨先生讲述种种瑣细之处,不厌其详,尽可能纳入叙述之中。
我有意无意间充当了杨先生和读者之间的中间人,当然,作为倾听者,我实际上也具有类似读者的身份,不必刻意悬想读者可能产生的阅读障碍,只要将自己有疑问处稍稍延伸,多向杨先生追问便是,而追问可以随时进行,杨先生几乎有求必应。除此之外,口述也参考了杨先生的回忆文章和相关文献,以为补充。背景性的交待,严谨的做法应是用注释,既然希望面对普通读者,为不破坏阅读的流畅感计,还是选择摸拟杨先生的语气,简单表过。
我更在意的是指向细节的那种“繁”。这部口述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因为经常是聊天拉家常的状态,里面许多的人与事,杨先生反复讲过多次,虽然没有大的出入,却非全然是重复,每每会冒出一些前所未道的细节。很多细节,属“于史无征”,却是非亲历再也想象不出来的,我怀有特别的兴趣(相信读者也类似),也特别珍视,因为它们通向了某种在场感。所谓触摸历史,所谓历史的温度,很大程度上即来自这样的细节。
故在口述的多个版本中,溢出的细节,但凡有“一言可采”,我就倾向于想方设法添加进去,希望丰盈的细节能够引领读者进入对杨先生经历的人与事,对过去时代的某种“沉浸式体验”。我相信很少有老人的讲述,能够就遥远的过去提供那么多的细节,事实上直到现在,杨先生说到书中提及的人与事,还不时地又冒出新的细节,而我在这上面的确有点贪得无厌,“锱珠必较”,以期积腋成裘,这也是口述“没完没了”的一个原因。
同样是出于“沉浸”的考虑,本书中收入了大量的照片,——倒不是为了形式意义上的“图文并茂”。都说现在已是一个影像取代文字的时代,我坚信文字的力量和它的不可替代,同时也以为图像传递的信息有其弥散性。好的情况下,图与文可以有真正意义上的互补关系,具体到这部口述中,即是图片成为叙事的组成部分。杨先生因为出身世家,这上面“得天独厚”。事实上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照相对寻常人家仍不是可以率尔为之之事,杨先生劫余还留存下了自20世纪初以来的大量照片,不加利用,殊为可惜。因意在传递更多信息,不少图片都加了较长的注释,所“释”者,有时是照片本身,有时指向照片之外,——图片成为叙事的由头,可以视为口述的某种延伸和补充。也可以说是杨先生的“对照记”,附带着,多少也“还原”了讲述的“现场”——其实不仅是这些图片注释,全部的口述,我都希望读者在面对杨先生讲述的“过去”之外,也能感觉到“现在”,似乎与我一样,身在讲述的现场,虽然这不大可能。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