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案就发生在家门口,38个邻居引发的“旁观者效应”(3)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库克提到,当年《纽约时报》报道的开头就包含6个事实错误。就连闻名遐迩的数字“38”,也经不起推敲——它只是警官和记者一起吃饭时随口说起的数字。库克找到了当年警察局首次询问邻居的记录,上面写着,总共有49个人在当晚听到或看到一些东西,其中16人为目击者。还有一位律师曾挨个走访了案发现场附近的所有人家,发现当时确切知道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的邻居或许只有两个。
库克还在书里记录了一个被忽略很久的、令人欣慰的细节。当晚,邻居索菲在稳住13岁的儿子后,来不及等待警察的到来和丈夫的陪同,便不顾危险,一个人冒着严寒冲了出去。当她来到基蒂身边,基蒂已不省人事,只能发出呜咽。索菲拿着一条毛巾安慰她,告诉她马上有人会来救她,还把她的头轻轻枕在楼梯上。索菲陪伴基蒂走完了人生最艰难的一程,直到警察到来。但她的行为并不为大众所知,在警察的第一份笔录中,索菲一家三口完全被遗漏了。
相反,基蒂的另一位邻居罗斯,却被警察和媒体抓了“典型”。罗斯是距离惨案最近的“旁观者”——基蒂就死在他家门外。他从门缝里看到莫斯利最后袭击她的过程,却没有出手相救。当他感知到自己被凶手发现后,还“飞快关上了门”,过了一会儿才又开门偷看。而且,仅仅因为“不希望警察来敲他的门”,这位宠物美容师没有及时在家报警,而是打了电话给邻居商量办法,再从阳台爬到邻居家打电话报警。在被警察询问时,他的那句“我就是不想被牵扯进去”,令他一时之间臭名昭著。
“罪行固然让人悲伤,但也对社会有所帮助……”
“吉诺维斯案”发生4年后,受此案触发,又经过大量实验,社会心理学家比布·拉塔内和约翰·达利在专著《毫无回应的旁观者》中,提出了著名的“旁观者效应”。“这是一个很老的社会心理学话题。旁观惨剧的时候,有一个责任分散的效应。当人们意识到身边很多人共同在场,他们采取行动的概率更小,但同时,如果有人挺身而出就会激发出人们的正义感,追随者就会增加,这类似于群体中的心理决策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副教授李国瑞说。
“吉诺维斯案”后,围绕它的纪念会长久不衰。通过重温这场悲剧,美国人努力呼吁同胞能在危难时刻勇于对他人施以援手。甚至连悲剧的始作俑者也被叫来加入到呼吁者的行列。1977年,《纽约时报》那篇关于“38个证人”的报道发表13年后,服刑中的凶手莫斯利也在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罪行固然让人悲伤,但也对社会有所帮助,迫使社会对它那些痛苦的、陷入危险的成员施以援手。有时候,我们有必要参与进去。”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