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都邑遗址上,他们不断破解着“最早中国”的文明密码(2)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一扁壶残片,残片断茬涂朱,扁壶外壁上朱书两字,早于甲骨文500余年。朱书文字将汉字的出现至少推进至4000多年前,被视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突破。此外,最早的中国龙形象,即见于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蟠龙纹陶盘。
规模空前的城址、黄河中游地区最大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中国最早的石磬、陶鼓、鼍鼓礼乐器组合、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不断丰富,学界对陶寺遗址及其所体现的中华文明根脉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陶寺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时空关键点,我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将其所在的文化区间视为“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他曾说,在中国文明起源的历程中,作为帝尧陶唐氏文化遗存的陶寺文化,构成一个伟大的历史丰碑,它是中国正式踏进文明社会的界碑石。
“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陶寺,已是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历程的重要支点和基石。
“最早中国”
在至少280万平方米面积的遗址中,空前规模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墙、布局规整的墓地、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迄今为止最早的汉字、成组成套的礼器、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在何努的讲述中,一个早期国家都城的盛大气象跃然眼前。
“从目前的考古研究来看,陶寺是‘最早中国’。”何努说。
近些年来,随着中华文明起源考古探索的逐步深入,“最早中国”之争成为持续火热的话题。种种考古迹象足以表明,陶寺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早期国家的形态,迈入了文明社会,是中原地区最早进入初级文明阶段的都邑性城址。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
“中国古代的‘中国’概念,不是民族国家范畴里的‘中国’,诞生于西周《何尊》铭文‘中国’之前。”何努向记者解释,“中国”概念最初的诞生应包括“中”和“国”这两个概念:“中”是地中的概念,“国”则是国家社会形态及其国都。
2003年,何努和同事们发现了一座古观象台,其位于陶寺古城遗址东南方向,有3个圈层半圆形的夯土结构。第三圈内的11座夯土柱由西向东呈扇状辐射排列。古人透过柱与柱之间的缝隙观测正东方向塔儿山日出的半切或下切,以此来确定当时的节令,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最基本的服务。这与《尚书·尧典》中“观象授时”的记载恰好相符。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