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见麟:中国布病研究的开拓者之一(3)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学医很重要。”张见麟心想,中国的医疗水平远不如国外,所以年轻人更应该去从事医疗事业,去壮大中国的专业医疗队伍,不能再让“土方法”迷惑人心,延误病情。有感于“医”的重要性,张见麟坚定了学医的信念,决定去参加招生考试,但他还没有高中毕业,没有高中毕业证,只能用同等学力的方式去参加考试,结果上海市市西中学共有3人被录取,张见麟就是其中之一。
张见麟现在还能想起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上海《申报》时的激动心情。但由于报考医大,张见麟没能正常地高中毕业,后来没有拿到自己的高中毕业证。“现在也没有拿到,要是等到毕业,可能就错过了报考医大的机会。”张见麟笑笑,但并不后悔当时的选择。
拿到中国医大的录取通知书后,张见麟与另外两个同学开始了北上之旅。他们一起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没有卧铺,累了就靠在椅子上睡一觉。就这样,三个从小在南方长大的小伙子,千里迢迢地来到寒冷的东北,成为沈阳中国医大的医学预科生。“那时候的届并不是按年资来算,而是从延安时期算起,一届一期的毕业生,我被编为了42期,这一期一共有600名学生。”张见麟说。中国医大是延安战争时期的医学校,属于军委管辖,毕业就集体转干,所以他们并不仅仅是一名医大的学生,也是一名军人。由于中国医大的特殊性质,注定了张见麟的学医之路也不平凡。
学医第一课是“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张见麟刚刚来到中国医大不久,抗美援朝的大幕拉开。还没有在沈阳站稳脚跟,张见麟同期600名医学预科生全部来到了黑龙江北安,加入抗美援朝的后方医疗队伍中。
北安,位于黑龙江北面,小兴安岭南麓,是一个比黑龙江大庆还北的地方。张见麟和同学们来到北安时又恰好赶上入冬,气温低的时候可以达到零下42摄氏度,寒冷程度可想而知。“我们都是没有准备棉服的,一人发了一套军队的棉大衣、棉帽子,但是那时物质条件也不是很好,依然冻得双腿发麻。”张见麟记得,当时600名同学中不少是从南方过来的,其中有100多名南方的学生,实在受不了北方的寒冷,就跑回南方去了,放弃了中国医大的学籍。
“当时虽然水土不服,全身长疮,但经过思想斗争,就坚持了下来。”张见麟说。中国医大在当地借用了一所农校,一边教授课程,一边组织学生接收从战场上过来的伤病员。不少伤病员都是因朝鲜太冷,冻掉了双腿。张见麟和同学们由于刚刚入学,医疗知识尚且不足,只能做一些抬担架、输血等简单的工作。“还发生了一点小意外。”张见麟笑了起来,“我在给一个战士输血时,突然晕倒了,那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居然晕血。”在这以后,张见麟就告别了“输血任务”。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