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见麟:中国布病研究的开拓者之一(4)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一年后,医疗支援结束,张见麟和同学们回到了沈阳。“还以为能回学校好好上课了,结果又成了实践课。”当他们回到沈阳中国医大的时候,沈阳农村爆发了鼠疫,我们这群医大的学生们又开始了下乡生涯,吃住在农民家中,帮助他们抓老鼠及昆虫。“现在想想,我们这一期医大的学生,就不是只在学校里学习的,还有防病的实践课。”各种各样的实践课锻炼了张见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大的适应能力,为他日后的医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打破欧美布病防治经验
1955年,张见麟从沈阳中国医大本科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由卫生部直辖的北京流行病研究所,他的布鲁氏菌病研究工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它的传染源在中国主要是患病带菌的绵羊或山羊,其次是牛和猪,其主要症状是流产。广泛分布在我国北方内蒙古等广大牧区、半农半牧区及少数农村。人只要接触牛、羊、猪等患病动物,特别在接产、助产时,双手不消毒,就有很大可能性被传染。经过一到两周的潜伏期,便开始出现高烧的症状,一旦发展为慢性病,就会导致长期的关节疼痛,严重者都无法下床走动且经久不愈。
1949年前,中国只有少数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病例报告。1954年至1959年期间,中国北方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陕北、山东、河南等地区,由于畜群从小群合并为大群,流动频繁,而缺乏应有防疫措施,绵山羊布病暴发流行,随之人间布病发病率也逐步上升。1954年至1972年布病流行于中国特别是北方很多地区,已构成对中国健康及经济发展一大问题。当时中国防治布病是抄袭欧美方法,检疫-隔离-屠宰的综合措施。
张见麟毕业后,正好赶上布病的高发期。他和同事们就成了内蒙古、陕北多地奔波的旅人,第一站是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科右中旗,这是一个农牧业结合的地区,也是以后内蒙古布病的重灾区,许多农牧民在接生完羊羔之后,都患上了严重的布病。张见麟和同事们在内蒙古纯牧区正厢白旗找了一个废弃的奶粉厂,自己拉了电线(一次只能供电2小时),建设了实验基地,研究如何防治布病。“条件是很艰苦的,细菌培养箱没电我们就用煤油灯代替,自己骑马或开车去牧民家收集流产羊羔,人力不够我们就在全国布病地区召集一批防疫人员共30多人组成联合工作队。”
结合中国国情发明了一种简易的控制布病的办法:不用检疫,免疫家畜为主,更不需要屠宰。张见麟和团队成员一起,耗时7年观察了结果,最后证明该方法确实行之有效。“我们不需要照搬外国的办法,用自己的方法,控制住了布病的扩散。”后来,张见麟防治布病的方法,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召开的世界的布病大会上得到了国际上认可,其研究成果被列入大会的资料汇编。同时也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布病专家委员会第六次公报的认可,并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