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见麟:中国布病研究的开拓者之一(5)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1973年,张见麟被调到武汉市,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肿瘤病毒研究室负责开展单纯疱疹I型病毒的研究,也取得了良好成绩。1982年至1983年,张见麟去美国南佛罗里达州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免疫学系任访问学者,进修细胞免疫学,为以后继续在北京流研所开创布鲁氏菌病实验性细胞免疫工作中对布氏菌发病机理研究,除了国外的细菌感染及变态反应外,发现了新的机理,增加了免疫抑制作用。为今后应用中西药物开展实验治疗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他还在美国从事肿瘤病毒的实验研究,其中对小白鼠白血病细胞系GM979的免疫抑制因子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了两种不同分子量的免疫抑制因子,抑制作用具有特异性,其主要成分是一种大分子量物质,小部分是一种小分子量物质。“这个发现很重要,以第一作者在世界著名刊物《实验生物及医学》杂志上发表,也引起了同行的重视。
”张见麟说,1984年他一回国,就回到北京原单位布病实验室担任研究员及室主任,开始了一系列布病免疫学和实验性治疗工作,基于这个发现,在布病免疫防治上,又取得了新的进步。
张见麟在布病领域的声誉日渐斐然。他在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的中国布病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从事重要的科研协作和专业防治干部培训工作。在这两项工作中,他做了大量对外文化交流和培养了国内需要的专业干部。在事业上臻于成熟时,张见麟也不忘为布病研究室培育青年干部和研究生,充实布病研究领域的后备军力量。张见麟还当过一段时间WHO(世界卫生组织)人兽共患病顾问。
北京流行病学研究所布鲁氏菌病研究室第一任教授刘秉阳曾这样评价张见麟:“在我国布鲁氏菌病的调查和防治研究上,尤其是在流行病学各个方面工作中,他是我国从事这一工作学者中,是少数开拓者中的一个代表。”从业至今,张见麟的学术成绩和造诣众所周知,其研究成果为以后中国开展人、畜间防治布病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统计,他发表过流行性学论文9篇,微生物学、免疫学论文42篇,病理组织学论文1篇;此外,还有微生物学专著及“现代实用流行病学及方法”中的篇、章,共计10篇;在《健康报》及《医学信息论坛报》上还刊登了他署名文章5篇,以及尚有未能公开发表的《建议》等及其他译著和校著,合计超过120篇,共约60万字。由于张见麟和同事在完成国家交给的防治重大多发传染性布鲁氏菌病中所取得的良好成绩,分别在1978年、1993年及1994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们被国家集卫生部授予三次科学进步奖。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