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大赛一等奖|《掬水月在手》:词的祀礼(4)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人生无韵便是诗。电影的最后一个篇章是“空无”,对应着叶嘉莹生命中的的老年阶段。不论是佛教中的空色之辩,还是诗歌中的空寂境界,“无”和“空”最难被赋予意义,因为它需要从“有”和“具体”来出发。《人间词话》第五十五则提到一个重要的命题:“词无题。”王国维解释道:“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 “无题之空”不仅是词的最终指涉,也是人生的最终指涉。电影后半段,叶嘉莹回到了蒙古原乡,回到了叶赫那拉部族从前的居住地地叶赫古城。电影末端有佛像落雪的镜头,也有雪地爪痕的镜头,这是物留下的痕迹,是标准的影像用典,它对应的正是苏轼的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依靠蒙太奇规则,依靠用典,依靠空间修辞和二度修饰原则,电影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诗词的影像仪式。
2
物的时间与文学的“景深”
残荷、铜镜、壁画、碑帖、墓志铭、浮雕、瓦当、佛像、雪景、水波、照片、书信、染布……《掬水月在手》从宋词中汲取了物之元素,词中景物与叶嘉莹的个人生活史生成对影、涟漪。这些物镜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景物、文物(器物)、旧物件。电影使用物的空镜头进行表意。物镜头有何叙事含义?陈传兴这样解释:“(这些物)展现了诗很重要的存在面向:咏诵,礼赞。”按陈传兴的解释,电影中的美典化的物象即是诗本身,它们是文化的源始。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