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导演陈传兴:用镜头搭建“诗与存在”(2)

2024-06-17 来源:飞速影视
作为导演,对于纪录片的“初心”,陈传兴在极力探讨“叶先生跟中国诗词史、中国诗人的大的生命河流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呼应”。应该说,这样的初衷延续了“他们在岛屿写作”的精神内核。
2015年迦陵学舍落成,一座中式四合院,东邻南开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思源堂。2017年,《掬水月在手》开拍,大部分场景在迦陵学舍拍摄。
“捧起一把水来,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里的光影离你很近但又离你很远。我觉得天下的美都在于一种‘距离’,在你的想象之间,可望而不可即。”叶嘉莹这样解释“掬水月在手”。
《迦陵谈诗》《迦陵谈词》是陈传兴上大学时的必读书目,也是那个时代文艺青年必读的两本书,而且要进入中国诗词世界,也是必读的。在他看来,这些年叶先生在推动诗教,推动诗的传承,而当下对诗而言是不利的,包括阅读、欣赏和写作,面对艰难的状况,她还是以一种使命感来推动。
文学纪录片,自然离不开对文学的讲述。但观看《掬水月在手》时,我们仿佛看到了陈传兴有意搭建的一座文学之外的迷宫,发生了“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奇特景象。

《掬水月在手》导演陈传兴:用镜头搭建“诗与存在”


对纪录片本身的解读,特别是影片中大量空镜运用,从寺庙到古迹,从壁画到浮雕,看似无意又实有所指,有人对这种拍摄剪辑手法津津乐道,也有人认为这导致了人物主角与影像叙事之间的割裂。其实,纵观叶嘉莹的人生经历,从大陆到中国台湾,再从中国台湾回到大陆,是古典诗词陪伴她度过了人生的艰难岁月。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拍摄纪录片时,陈传兴的脑海里时常会闪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他说,“这何尝不是一个百年孤寂,一个中国版的,一个诗人的百年孤寂。”
谈及文学纪录片,陈传兴意在空间影像上,借用回溯,尽量接近诗词的意境。他说,在纪录片结构里,有一个很核心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能够回到古诗词的那个时候,虽然大环境变了很多,但很多古迹没有变,石雕在那里,铜镜在那里,敦煌的壁画也在那里。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