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天才理论(20)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一位神经学家指出,直到几年前,全世界所有的髓鞘质研究者聚在一起都坐不满一家餐厅。这不代表研究髓鞘质的科学家没有意识到它的巨大潜力,也不代表新的模式没有影响他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实际上,这意味着他们内心深处期望能够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髄鞘质与人类技能学习的关系。
这个愿望可不简单。理想的范围将非常广泛。它需要分析所有类型的技能、所有可能环境下的发展,大规模地跟踪调查球员、艺术家、歌手、物理学家这一长串人才队伍,衡量每一种技能。这将是一个诺亚方舟式的项目,在那群正忙于研究培养皿的研究人员眼中,开展如此宏大的研究是一个浪漫得难以抗拒、还透着一丝古怪的念头。怎样疯狂又精力充沛的人会开展这个项目呢——又一个诺亚?此时,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走进了我们的视线。一万小时法则
埃里克森出生于1947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北部的郊区,他从小仰慕著名的探险家,尤其是斯文·赫定(Sven Anders Hedin),斯堪的纳维亚版的印第安那·琼斯,世纪之交的先驱。赫定拥有令人无法抗拒的品质:才华卓绝的语言学家、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艺术家、地理学家,他的足迹远至蒙古、中国西藏、喜马拉雅山脉,经常死里逃生,还撰写了数部著作。埃里克森在那狭窄的小卧室里阅读赫定的作品,想象自己正在探索发现他的世界。
然而长大后,埃里克森的梦想遭遇挫折。人类的足迹似乎早已遍布所有的疆界,地图上的空白早已被填满。自己似乎也没有赫定那般的才能。虽然数学不错,但是不擅长足球、篮球、语文、生物和音乐。15岁那年,埃里克森发现自己国际象棋下得不错,常常能在午休时候的比赛中打败同学。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天赋所在,可惜只维持了几个星期。有一个男孩曾是组里最差的棋手,棋艺竟然突飞猛进,每次都大败埃里克森。埃里克森气疯了。
他还很好奇。“我对此真的想了很多。”他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之前的手下败将,现在能轻松击倒我呢?我知道他在学习,参加国际象棋俱乐部,但是到底这背后发生了什么事?从那以后,我刻意避免深入钻研某项技能。我逐渐痴迷于研究高手,而不是成为一名高手。”
20世纪70年代中期,埃里克森在瑞典皇家工学院学习心理学。当时,心理学领域正处于尴尬的过渡时期,分裂出两大背道而驰的思想流派:一方面是弗洛伊德与他提出的如幽灵般压抑的潜意识本能;另一方面是目光坚毅的行为主义学派倡导的运动,宣称人类体内的心理过程是不可知的,人体只是比输入输出的数据采集过程稍微复杂一点而已。但是,心理学世界正处于翻天覆地的变化中,认知革命正在深入英美国家的高校。新运动由一群身份各异的学者推动,有心理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神经学家,他们认为人类大脑的内部运作既不是不可知的,也不是由神话般的潜意识本能控制,而是由一台在进化中形成的“电脑”操控。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