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天才理论(28)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①这个系统一直持续到16世纪,强大的新民族国家兴起,解散了行会,也熄灭了与之息息相关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精深练习引擎。
总之,学徒们投入了数千小时解决问题,在这个培养优秀人才的系统里尝试、失败、再尝试。他们的生活同那位得到史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指导的12岁实习生大致相同,后者花了10年的时间画布景、描故事板、安置摄影机。这样的一位实习生终有一天会变成伟大的电影导演,这个信念一点都不值得惊奇:这几乎是必然的(看看罗恩·霍华德[Ron Howard])。
说到米开朗基罗,他从6岁到10岁一直住在一位石匠家里,在读书识字之余学习如何用锤子和凿子。他很快结束了不愉快的学校生涯,成了伟大的吉兰达约的一名学徒。承接了一些轰动一时的委托项目,在佛罗伦萨一间大教堂里画素描、模仿、准备壁画。然后拜师雕塑大师贝托多(Bertoldo),然后在洛伦佐·梅第奇(Lorenzo de" Medici)的家乡得到了其他几位大师的指点,米开朗基罗在那里一直生活到17岁。他是一位有潜力但鲜为人知的艺术家,直到24岁那年,他创作了《圣母怜子图》。人们称赞《圣母怜子图》绝对是天才之作,但是创造者却不同意。“如果人们知道我是多么努力地工作换来了我的成就,似乎也就没什么了不起了,”米开朗基罗后来说。
“长时间的学习,幼年开始就接触各类材料,模仿并且合作创作,这样的学徒制度不知不觉中使那些可能在各方面都平平无奇的男孩变成了艺术技巧高超的男人,”布鲁斯·科尔(Bruce Cole)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之路》(The Renaissance Artist at Work)一书中写道。“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认为,艺术可以通过一系列渐进的步骤教导,从磨色开始,临摹,配合师父的设计,直到自己开始绘画或雕塑。”
我们常常把文艺复兴时期那些伟大的艺术家看成一类特殊的人,但是事实上,他们同任何随机挑选的人一样。有贫富之别,性格迥异,跟随不同的老师学艺,动机也千差万别。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每个人都把大部分的青春岁月投入在精深练习上,锤炼和优化技能回路,纠错,竞争,然后进步。每个人都参与了这副任何人都能创作的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构建自己的才能。造访“髄鞘质先生”
乔治·巴特克斯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学教授,有时自称“髄鞘质先生”。巴克斯50岁出头,多数情况下,他是一位稳重杰出的研究人员和老师:衬衫、领带、一丝不乱的头发、彬彬有礼。但是一旦谈起髓鞘质,他体内的某些东西开始跳跃,身体热切地前倾,两眼闪闪发光,露出灿烂的笑容。仿佛随时都可能从椅子上蹦起来。他不想举止失当,却情难自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