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无我”指的究竟是什么?(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佛教的“无我”论,也是佛陀对当时印度社会流行的婆罗门教的“有我”论的批判和反驳。婆罗门教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称为“我”,它是从最高神“梵”衍生出来的,可以在世间轮回转生,直到最后回归本源,与“梵”合一。这个“我”是一切善恶业的领纳者,也是人们的真实自性。佛陀否定了这种“有我”论,认为它是人们的无明愚痴,是造成痛苦轮回的主要原因。

原始佛教:“无我”指的究竟是什么?


佛陀通过对五蕴的分析,说明了各蕴非我,五蕴的和合体亦无我,五蕴之内或五蕴之外更没有我的存在。佛陀还从反面论证,假设有一个所谓的我,那么,我为何物、何物为我、我的功能又是什么,或者我生存于何处等问题必定会同时生起。如果能圆满回答这些问题,证明有一个所谓的我是常一主宰者,才能承认有我的存在,否则,我见就是一种愚痴邪见。
无我论的内容
佛教的“无我”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实践上的无我和理论上的无我。佛陀讲说无我,主要是为了让人们去除我执,这是一个道德实践的标准,并非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它的提出是希望人们在实践中真实做到无我。它的主要意义在于要求人们检点自己,不要让自我意识扩张。佛教强调无我、无我所,目的在于排除自私的观念,认为最高境界的成就,必须离一切贪欲我执。

原始佛教:“无我”指的究竟是什么?


在实践上的无我,主要是通过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教法来实现的。通过对苦的认知、集的断除、灭的证得、道的修习,人们可以逐渐消除我执,达到无我之境,获得解脱和涅槃。在理论上的无我,主要是通过对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等法的分析,说明各法非我,从而论证无我的真实。在阿含经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通过对五蕴的分析,说明各蕴非我,从而论证无我的真实。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