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的「体」与「用」之别?(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当然,这并不是说体的学问就可以不必做「定向操作」,不必让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上磨练」。而是说,当它「凝聚」、「自转」到一定的程度,它对物质现象界中的许多变化、原理原则能够很快「契入」。因为这对修习体之学问的认知主体来说,并不是什么曲折深邃的问题,以其早就藉由自身的「凝聚」、「自转」,达到极其灵活变通的无碍样态。就像水或空气一样,它对一切幽暗区深的孔穴都能轻易渗入。而用的学问则必须先「钻探」一种「孔穴」,将自身形塑成适合该孔穴的样态,定型以后,还得再「化」,再去适应其它孔穴的样态。如此则不免旷日废时,事倍功半。
也因此,「体」的学问便有着不可替代性,不是任何工具性学问所能取代的。我们所知道的哲学、历史、数学等学科,就是这类能穷尽人类之能各种变化,并代表不同的变化形态的学问。
为何历史不具应用价值,没有用?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历史使人智慧。」善哉斯言。历史除了使人智慧,并且这种智慧只有历史才能带给我们,其他别无任何「应用」价值。为何历史不具应用价值?如果要说历史能让我们「鉴往知来」,但正如你永远不会踩在一样的河水中,历史也不可能移植重演。一旦忽略了「时变」,一味照搬历史经验,并以为可以预知未来,那就错了。
那什么样才是完整的或者核心的历史智慧呢?什么样的智慧是只有认识历史才能获得的呢?我认为,历史的智慧,首先是教我们明了一切皆「变」、「逝者如斯」。没有任何的「人事」(当然,「自然」也在变,但历史学主要研究的是人事,也就是人为的习俗、制度)是天经地义、不可替换的,它的形成皆有其特殊时空背景,皆有其《易经》所说的「元」(肇始)、「亨」(形成)、「利」(发生影响、作用)、「贞」(僵固),然后是佛家谈的「住」、「坏」,终归一场 「空」。然后新的文化又产生了。

学问的「体」与「用」之别?


正如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不是天经地义的,它一开始就是古希腊的商人们为着自己的阶级利益与贵族斗争来的;罗马共和是商人与贵族斗争来的;资本主义是15世纪欧洲重商主义之下,商人与统治者为了共同搜刮全球的资源与财富所摸索出的一套经济行为模式。这些我们如今常见的,像呼吸喝水这么自然的「制度」,都不是天经地义的。懂了这些,才有勇气去改善它。宋朝大政治家王安石说「祖宗不足法」,背后是这层意思。这是太史公说的「通古今之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