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进城(深度好文)(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乡下虽然没什么工厂,但开始流行造房,从老式土坯房升级为两层砖房。父亲开着二手嘎斯,给十里八乡的村民拉砖、拉建材,生意火爆。我家也跟着风光过一阵,比如,过年走亲戚,别人家一般都是步行,最多骑自行车,我家却是开着汽车前往——由于驾驶室容量有限,我基本只能站在拖斗,一边吹着零下的冷风、吸着鼻涕,一边接受沿路孩子的仰望,得意洋洋。
创业自然伴随风险,尤其在转型时期的乡下。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账期。老百姓没什么钱,往往付了建材、小工钱,运费就只能赊欠。有时候是砖窑厂欠。父亲豪爽,积累了一屁股烂账,款回得拖拖拉拉。老百姓家还好,顶多是拖,十年八年的常见。倒是几个砖窑厂后来倒闭,不少运费,打了水漂。
二是营商环境。此时的乡下个体司机,面临“黑白两道”欺压。当然,当时就是这么个“先上车后补票”的粗放市场环境,父亲车没牌照人没驾照,的确不规范,的确容易被人抓小辫子。
如此,一面是隔三差五被交警、路政抓,一抓一个准,附近几个乡镇还能靠日常关系维护,去了外地就只能碰运气;另一面是车匪路霸多,有些是职业车匪路霸,有些则是乡村小混混,不时拦下来要点小钱,去了外地,则往往是大钱。
加之,当时各种税费很高,两相挤压下,开车看似高收入,实则高风险,非长久之计。
这个现象,不过是当时乡村经济的缩影,种地的农民,也大差不差:公粮、“三提五统”,负担沉重,但粮价始终上不去;另一面是各种农资市场化后价格水涨船高,利润日益微博;本地农民地又少,不堪重负,因此乡村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好在国家适时打开进城之门。90年代初,随着国家陆续放开城乡人口流动限制,去沿海打工,就成为必然出路。

父亲进城(深度好文)


|90年代,我的父亲母亲在打工地

父亲进城(深度好文)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