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保护·研究,他们这样守护布达拉宫(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维修科工人修缮布宫裂缝。
用“歌声舞步”修缮布宫裂缝
5名藏族女工一边唱着歌,一边用手中的工具“帛多”夯打着脚下的碎石和泥土,木棒夯土的声音是节奏,歌声与步调统一,她们一轮又一轮地合唱着。在不间断地敲打地面数小时后,石子状的“阿嘎”被打成平地。达桑告诉记者,这是泥匠组在通过“打阿嘎”对布宫地面有裂缝的地方进行修补。
在藏式建筑工艺中,“打阿嘎”是一种用于屋顶或地面的修筑方法——将西藏特有的“阿嘎土”加上水、蜂蜜、酥油等,混合后铺于地面或屋顶,再以人工反复夯打,直到“阿嘎”平整结实。为了让地面更加光滑,工人们还会用榆树皮等反复擦拭。最终,修复后的地面与屋顶稍带浅红色,坚实、平滑、不渗水,色泽也与宫殿一致。
“这块地面是由三层‘阿嘎’打成。”贡觉旺姆笑道。今年47岁的贡觉旺姆是山南市贡嘎县人,自1999年起在布达拉宫工作,至今已有25年。她告诉记者,“打阿嘎”时所唱的歌词比较简单,以反映生活场景和赞美劳动为主,是为了在劳动中提高效率、活跃气氛而自然产生的。
25载时光飞逝,从技艺生疏的新人,到泥匠组的负责人,贡觉旺姆与同事们保护、修复着布达拉宫的每一处屋顶、地坪与墙面。“我们的工作每天要与土打交道,每次看着布宫的一处处裂缝被修缮好,心底总有种自豪感。”贡觉旺姆说,“阿嘎”制成的屋顶具有特殊的韧性,即使下方支撑的木梁发生了断裂,整个屋顶也不容易坍塌,是布宫最坚固的一层铠甲。

修缮·保护·研究,他们这样守护布达拉宫


维修科工人修缮布宫裂缝。记者 贡曲罗杰 桑旦欧珠
用“科学方法”与虫打交道
“你往这边照一照。”“转身时慢一点,小心啊。”当记者到达一处宫殿时,欧杰次仁正爬上高高的架子,检查木构件的虫蛀情况,28岁的徒弟扎西加错用手电筒帮他照明。今年44岁的欧杰次仁是布宫维修科防虫办的一名工作人员,已经在布宫“抓虫”10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布宫的每一处角落、每一根木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布达拉宫是西藏现有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群,其建筑为石、土、木混合结构,因年代久远,存在木料虫蛀腐坏等现象。为解决这一隐患,2015年布宫维修科成立了防虫办,下设防虫实验室,目前共有3名工作人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