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苏:睁开眼睛看世界真“解渴”(5)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原来批判旧文学、打倒“孔家店”,但是现在一下子变过来了。原有的课本不能用,新的课本还未出来。文学史课上,谢冕老师完全不用课本授课,我们就在下面飞快地做笔记。
新闻学也开始“突破”。
“文革”十年,新闻报道方式被扭曲,新闻报道甚至成为四人帮打击别人的工具,新闻学充斥着不少陈腐的东西。甘惜分老师在讲授新闻理论课时,提出新闻学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新闻自身的规律而不是领导部门个人意志发号施令。
课堂的自由之风也随之恢复。
有位讲授地理的老师,我已记不起他的名字。他来教室只带一只古巴雪茄盒,上课时慢慢悠悠将盖子打开,倒出一根粉笔。从空间地理到经济地理到南北关系南南关系这些政治地理,他知识开阔,课堂总是坐满了人。
课堂之外的讲座也迅速打开了77级的眼界。
当时厉以宁老师在学校开经济讲座,讲解西方经济史。犹如突然打开一扇窗,原来整个的经济思想是这样的!过去历史上我们认为只有工业、制造业才能创造价值,现在大家开始争论商业活动是否创造价值。如今看这些争论很幼稚,但是这种初步的思想解放、刚开始张开眼睛看世界的惊奇,真解渴!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初的北大校园,到处热情洋溢,激荡着理想主义的色彩,又夹杂着质疑与思考的气氛。
我在校学生会文化部担任部长。虽然是部长,但手里一分钱经费都没有。到处借录音机,组织学生跳交际舞。
为活跃学生生活,校学生会还为学生争取到了电视机——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北大,学生宿舍一个楼层一台电视机。
1981年3月20日,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赛,中国男排对决南朝鲜。收音机里,解说员宋世雄激动地宣布:3:2,我们赢了!
北大校园一下子沸腾了,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到操场”,大家举着点燃的扫帚当火把,敲打着饭盆,“叮叮咣叮叮咣”汇集成一支队伍流向操场,群情激昂地喊着:“向中国男排学习”。突然,中文系文学班的“大嗓门”刘志达喊了一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第二天,这句口号传遍了中国。
在80年代的理想主义的氛围中,77级、78级的学生带领北大走在时代前列。
77级的学生也开始表现出不一样的锋芒。
我当时去了人民日报做见习记者。实习期间,发现杭州风景区被浙江省委、杭州市委的有关部门挤占。当地记者不敢报道,我写了一篇相关报道,锋芒直指当地政府。最后,这些政府部门“被迫”搬离景区。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