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苏:睁开眼睛看世界真“解渴”(6)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那一年,我30岁。
读书直接指导了实践
毕业之后,我去了中宣部新闻局,后调入中南海,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的秘书。在中南海工作期间,我直接接触和见证了中央改革决策过程。
1988年,我回校深造,考入厉以宁老师门下读硕士研究生,后再次考上厉以宁老师的博士研究生。
我的硕士论文题目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战略问题》。根据在中南海工作八年的经验,论文提出了“发展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等观点,这些观点当时引起了批判,但后来很快被证明是正确的。我的博士论文是《现代化过程中的房地产研究》,四个月后,四部委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成立了房改课题组,论文观点直接成为房改方案。
如今看,我论文中的很多观点和预言都成为了现实。但这些都是我在北大读书时的副产品,没有想到读书直接指导了实践。
北大十年,本科、硕士、博士,我一截一截学下来,受益匪浅。如果再往前推,是高考改变了我们一代人的命运。在高等院校的持续学习与研究,让我们的理论水平与分析能力得到提高。这种学术功力在走到工作实践中后,就慢慢释放与发挥出来了。
【同题问答】
1
新京报:推荐10本影响最大的书?
孟晓苏:工厂时期,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资本论》。还有厉以宁老师的《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各种西方经济学读本,小时候看的《红楼梦》、《水浒传》、《三国》。
我最近在看《三体》,很有意思,觉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可以超越时间。
2
新京报:你最深刻的高考记忆是什么?
孟晓苏:是牛奶。但我平时也是喝不上的。好不容易高考前喝了一杯,影响了考试。我现在都不喝牛奶。
3
新京报:什么事,你高考后才明白?
孟晓苏:我高考时已经28岁了,只是觉得庆幸,如果我当初太顾面子、害怕失败而不去高考,我不知道现在会怎样。
4
新京报:你高考时有座右铭吗,是什么?
孟晓苏:当时的座右铭是“希望存在于最后的努力”。
新京报记者侯润芳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