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计是否已经穷尽?回看逻辑流推理发展史(上)(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东方快车谋杀案》剧照。
How(怎样),即意外手法。同为黄金时代三大家,约翰·迪克森·卡尔的作品当数这一审美体系下的王者。他所有的作品重点都在不可能犯罪的手法上,整本书要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凶手是如何办到的”。
Why(为什么),即意外动机。在黄金时代,动机多少仍算是推理小说的附属品,如阿加莎、卡尔等人的作品中,谋杀动机无外乎经济纠纷和爱恨情仇,不会有太多意外之感。但到了社会派大行其道的时代,谋杀动机便站到了台前,松本清张、东野圭吾等人的作品之所以让人后劲十足,原因也在于此。读者会通过他们的故事,去思考人生中一次次选择和无奈。
以上三种,已经包含几乎所有推理小说的阅读乐趣了,那么逻辑流呢?
根据日本评论家饭城勇三的说法,以奎因为代表的逻辑流,追求的并不是“意外的真相”,而是“意外的推理”。我认为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有点为了突显逻辑的重要性,而刻意压低逻辑流推理其余的乐趣。逻辑流是意外的推理没错,但并不和意外的真相矛盾。很简单的例子,《X的悲剧》中的侦探确实奉献了独特而精彩的推理过程,但他的真凶身份难道就不意外吗?

诡计是否已经穷尽?回看逻辑流推理发展史(上)


《埃勒里·奎因论》,作者: [日] 饭城勇三,译者: 张舟,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年1月。
所以,如果要给逻辑流作品的阅读乐趣下一个定义,我认为饭城勇三在《埃勒里·奎因论》中另外一个观点要更加恰当。他说:奎因“国名系列”中的挑战,并不是“你能推理出事件的真相吗”,而是“你能做出与侦探同样的推理吗”。
简而言之,逻辑流作品不是填空题,是问答题。你不能靠猜直接填写答案,而是要给出解答的完整过程。
以这个定义去回顾爱伦·坡的五篇小说,我们可以找到的源头是1842年的《玛丽·罗热疑案》。
玛丽·罗热是巴黎一家香料店的店员,因为过人的姿色和风流韵事,在巴黎小有名气。这样一位美丽女子的突然失踪,引起了巴黎人民的热切关注,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在失踪三天后,有人在塞纳河里发现她残缺不全的尸体,凶手作案手段异常凶残,整个巴黎城瞬间闹得沸沸扬扬,甚至连当时最大的政治事件都无人问津。警察局做出了非同一般的努力,甚至高额悬赏,并发布公告不追究自首的同谋犯的刑事责任,却依然不能将此案侦破。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