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漫谈】松江红色文化札记(一)(3)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 大仓桥
一、从红色文化产生的近代社会背景,看松江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景深。
抚今追昔,回望中国近代史,心中有歌也有痛,歌是不屈不挠的抗争之歌,痛是一个曾经在世界上领先的东方文明古国和主权国家,鸦片战争后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屈辱伤痛。行走在古为松江府城的今松江老城中山路上,过通波塘桥有条袜子弄,是明代松江为全国棉纺织中心、府城为全国33个工商业城市之一的历史缩影;老城西部有片划定的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其中有座明代大仓桥,是仓城古为天下粮仓之一和松江漕运起始点的历史见证。松江曾享有"衣被天下"、"赋税甲天下"的美誉,且深深融入了世代百姓群众的家国情怀。然而,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用舰炮轰开中国大门,此后,外来的资本主义强国,利用上海口岸将机织棉纱棉布大量倾销中国市场,曾以棉纺织业作为一地经济支柱并在历史上引以为自豪的松江府,首当其冲地遭受致命打击。胡祥翰《上海小志》载光绪中叶以后,松江府出现的种种世态变化情形,感叹"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洋针而本针淘汰,有火柴而火石淘汰,有纸烟、雪茄而水烟、旱烟淘汰"。
在田赋方面,史载同治二年(1863),两江总督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名奏报,苏、松、太二府一州,经连年战祸,"田亩抛荒,著名市镇悉成焦土",连阡累陌,颠连穷困。在这种悲惨情况下,"而欲责以重赋,向来横征暴敛之吏,所谓敲骨吸髓者,至此亦无骨可敲,无髓可吸矣。"当地百姓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情形,在许多既有痛苦呻吟又吐露反抗心声的民歌民谣中也有充分反映,如松江民谣"头字歌"叹唱道:"年初一做到年夜头,做来做去两个空拳头;天好一百个日头,落雨一百只缽头;帐子碰着鼻头,豆腐干被头,盖了上头,呒没下头;糠菜红花头,筷戳盐缽头。"
△ 上海外滩
上述可见,松江府与大清国晚期的命运相连,在内忧外患中走向了一蹶不振的衰败和没落。然而,当时地属松江府境却在上海道主管下的上海城,则出现了包括"十里洋场"在内的另一种畸形发展情形。据《松江县志》载,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从此,西方殖民者纷至沓来。道光二十五年(1845),英国领事巴富尔借口保护本国侨民,强迫上海道宫慕久订立《上海土地章程》,在县城外建立了第一块享有治外法权的飞地——英租界。1848年,美国援引英国先例,建立了美租界。1849年,在法国领事敏体尼的要挟下,又划出了法租界。此后,租界几经扩张,达到4万亩土地、数十万人口规模,"十里洋场"开始形成。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