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新民学会成员致力“国兴”的历史逻辑(3)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1921年元旦,湘江之滨的会员在长沙文化书社召开新民学会新年会议。激烈争论过后,毛泽东站起来,铿锵有力地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这个“主义”是什么呢?他坚定地挥舞着手臂:“以我的接洽为观察,我们多数的会友,都倾向于世界主义。”“这种世界主义,就是四海统一主义,就是愿意自己好也愿意别人好的主义,也就是所谓社会主义。”这次年会决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新民学会的宗旨,以“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作为方法和路径。新民学会从寻找“主义”直到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诸多青年社团中脱颖而出并产生深远影响。
青年兴于“主义”,而“主义”点亮“国魂”。新民学会从成立到1921年逐步停止活动,共三年多时间,前后有70多位会员,其中37名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茫茫黑夜中点亮了“党魂”“军魂”和“国魂”。
时代可以变迁,灵魂不可缺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当代的“党魂”“军魂”和“国魂”。新时代的青年,唯有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铸牢灵魂,肩负起新时代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3 青年兴于“联合”而积聚“国力”
一个国家的“国力”,不单纯是钢铁和银两的堆砌,更重要的是青年的团结与民众的联合。
1919年7月至8月,《湘江评论》只编发了5期就被湖南督军张敬尧查封了,而在第2、3、4期上,连载了毛泽东的壮美长文《民众的大联合》。这种“大联合”,被毛泽东称之为“社会改造的根本方法”,也就是要靠这种“大联合”来积聚能量、增强“国力”。
“联合”,最基本的是凝聚志同道合者,实现“有师有友”。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毛泽东就提出:“人非圣贤,不能孑然而有所成就,亲师而外,取友为急,有师有友,方不孤陋寡闻”。1915年暑假过后,毛泽东“效嘤鸣之求,步将伯之呼”,发出《征友启事》,想方设法寻找有共同信仰、志趣相投的朋友。罗章龙以“纵宇一郎”的署名最早应征。共同的理念之下,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张昆弟、罗学瓒、罗章龙等一批有志青年团结在一起,他们登上岳麓山,畅游湘江,在橘子洲头漫谈“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问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