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治学」李君如: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杰出贡献(11)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中农自己都有相当的工具。中农的生活来源全靠自己劳动,或主要靠自己劳动。”“贫农有些占有一部分土地和不完全的工具;有些全无土地,只有一些不完全的工具。一般都须租入土地来耕,受人地租、债利和小部分雇佣劳动的剥削。”“中农一般不要出卖劳动力,贫农一般要出卖小部分的劳动力,这是区别中农和贫农的主要标准。”“工人(雇农在内)一般全无土地和工具,有些工人有极小部分的土地和工具。工人完全地或主要地以出卖劳动力为生。”[1](pp.127-129)从实践指导意义来说,毛泽东这篇著作不仅在当时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改革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对后来解放战争时期及全国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也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从理论上来讲,毛泽东这篇著作完善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尽管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究竟怎样划分阶级,在毛泽东之前还没有这样的论述和著作。我们注意到,毛泽东划分农村阶级有三个标准:一是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地主占有土地;富农一般占有土地、比较优裕的生产工具和活动资本;中农大多都占有土地和相当的工具;贫农有些占有一部分土地和不完全的工具;工人(雇农)一般全无土地和工具。二是劳动状况。地主自己不劳动;富农自己参加劳动;中农全靠劳动或主要靠劳动,但无需出卖劳动力;贫农靠自己劳动,一般还要出卖小部分劳动力;工人(雇农)完全地或主要地出卖劳动力。三是生活来源。地主靠剥削农民为生;富农经常地依靠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或大部分;中农生活来源全靠劳动或主要靠劳动;
贫农主要靠出卖小部分劳动力才能维持生活;工人(雇农)完全地或主要地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相较于许多教科书仅以生产资料占有状况来划分阶级,毛泽东的阶级划分标准要细化得多。毛泽东能够形成这样的科学思想,得益于他坚持不懈地进行农村阶级状况调查。
土地革命实践中遇到的第四大问题,是如何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毛泽东在带领秋收起义队伍上井冈山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时,十分重视政权建设。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子恢、刘少奇等63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此后,毛泽东集中精力在调查研究中解决红色政权建设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府主席后,开始研究政府工作。首先,他认为做好政府工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这是每个革命工作人员必须认识清楚的”。[1](p.119)在1933年8月12日至15日召开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毛泽东批评了“见到谁谈经济建设,就要骂为‘右倾’”的错误观点,强调“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