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小巷精神长:倾听老中青三代人的小营故事(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上世纪70年代,居民在小营巷打扫卫生。
1971年,51岁的应爱珍从棉纺厂车间正式退休。也就是那一天的下午,她到来到小营社区报到,从第二代卫生委员吕素华的手中接棒,义务成为第三代卫生委员。
上世纪70年代,小营巷的卫生工作已经走出浅浅小巷、声名远扬。这里的居民,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投身到这项火热的事业中。在小营巷居民田华玲的记忆中,巷子里的居民们把卫生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我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放了学,就和卫生委员一起拿着舀子,挨家挨户地检查水缸里有没有孑孓。”如果居民家的水不干净,卫生委员一定会要求清洗水缸,有时候随行的少先队员没有把水缸擦干净,就会挨批评。
在那个人人“学小营、赶小营”的年代里,应爱珍丝毫都不敢怠慢。每天早晨,她都准时从家里出发,社区的条条巷子便是她的工作“岗位”;她的目光总是停留在垃圾桶旁、污水沟边,哪里脏了就扫哪里;小营巷有上百户人家,她总是逐一走访,检查玻璃窗户、水缸是不是干净……
当时,应爱珍做义务卫生委员的月补贴只有十几元,她仍拿出自己的大部分积蓄买下一辆三轮车,开始在小营小学门口的空地上一圈圈地练习,慢慢终于学会了。于是她一趟趟地运垃圾,从小营巷到四季青的垃圾站,应爱珍当年挥汗如雨地要骑上个把小时。
对卫生工作的一丝不苟也衍生出了对整条巷子的责任心。除了卫生工作外,这辆三轮车还专门为需要帮助的居民提供服务。那些年,有孤寡老人生病了,无论刮风下雨,她都骑着车把他们送到医院;有困难群众家里缺煤饼了,她就自己买了送上门。
在应爱珍担任卫生委员期间,她的丈夫黄阿寿也深受感染。黄阿寿退休前在商业公司上班,退休后他经常帮助邻居们修理各种物品,那个时候的小营人,也已经习惯了“有麻烦,就找应奶奶!”“有物品坏了,就找黄阿寿。”
上世纪60年代,小营巷居民在擦窗户。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