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百态:全网最详细的英国文学汇总(29)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1956年诗人罗伯特·康奎斯特把当时一批青年诗人的作品编入一本诗集,称其为《新诗行》。此集收入艾米斯、韦恩、菲利普·拉金、唐纳德·戴维、汤姆·冈恩、D. J. 恩赖特、约翰·霍洛韦、伊丽莎白·詹宁斯等人的诗作。1954年10月1日,《旁观者》杂志的一篇文章把这批青年诗人的崛起称作英诗的一次“运动”(The Movement)。因为他们都反对战争年代曾经流行一时的启示性浪漫主义诗风,反对庞德、艾略特那种实验式的诗品,摒弃迪伦·托马斯那种晦涩的意象,否定30年代诗作中的理想主义倾向,无意在重大主题上抒发慷慨激昂的感情。
菲利普·拉金(1922-1985):为英国诗集学会主席、大英文艺促进会文学委员会委员、美国文理科学院名誉院士,拉金被公认为是继T.S.艾略特之后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代表作品《北方船》、《少受欺骗者》、《降灵节婚礼》和《高窗》。
与“运动派”诗人同时活跃在诗坛的另一群青年诗人是所谓的“小组派”(The Group)诗人。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一群青年诗人先是在诗人菲利普·霍布斯鲍姆,后来又在爱德华·露西-史密斯的主持下,每周聚会一次,在会上朗诵各自的诗作,并且毫不留情地评论彼此的作品。经常参加这一活动的诗人还有乔治·麦克贝思、彼得·波特、彼得·雷德格罗夫、马丁·贝尔、戴维·威维尔等。特德·休斯也常被列入这派诗人。
阿伦·刘易斯(1915-1944):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关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的,著有诗集《破晓进攻》和《哈!哈!吹起军号》。
迪伦·托马斯(1914-1953)着重写毁灭,又将毁灭与创造相统一:“时光赐我青春与死亡。”他的作品大都围绕着死亡与生命、衰老与成长、自然与人类的有机结合。代表作品有诗集《诗十八首》、《诗二十五首》。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写道:“托马斯的早逝使文学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诗人、优秀的散文作家和有远大前途的戏剧家。”
罗纳德·斯图尔特·托马斯(1913-2000):他的语言朴素,内容也实在、具体,不作任何浪漫的姿态,却写出了真正的威尔士。代表作有《威尔士风光》、《家谱》、《时代》等等。
格温·托马斯(1913-1981):托马斯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便是作品里有一群叙述人;一群收入仅敷支出的工人在工人协会、意大利咖啡馆、电影院,甚至街头巷尾相遇,共同讲述着他们的生活以及各自的社会观点,如《阴郁的哲学家》、《孤独相对》、《一切都背叛了你》、《领我们回家》以及《欢嬉时的严寒》等等。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