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成功人士最爱的《物理学思想概论》,值得一读再读!(6)

2023-04-22 来源:飞速影视
对物体运动的“因果观”的探索可以一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以物体本身包含的运动和静止的根源的那个本体作为对象,研究物质抽象的组成并由此探索运动的原因和各种现象的目的。他提出了构成物质的四个本质因素:质料(质料因)、形式(形式因)、动力(动力因)和目的(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就是事物的原料,“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动力”就是事物的制造者,“目的”就是事物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是“由事物产生并包含在事物内部的材料”,正是有了“因”才有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例如,在建筑房子时,建筑材料就是质料,建筑师的蓝图就是形式,建筑师的艺术就是动力,建成的房屋就是目的。在这四个“因”中,亚里士多德看重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认为,科学家就是去探究事物存在的目的(“结果”)何在,一旦发现了事物的用途以后,加上演绎推理就能够反推出事物的本来属性(“原因”)。
物理学中因果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如果某个物理现象或过程(B)的出现是由另一个或一些物理现象或过程(A)引起的,那么就物理现象或过程(B)而言,导致它们出现的另一个物理现象(A)就是原因,(B)就是结果;如果物理现象(B)又导致了再一个新现象和新过程(C)的出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物理现象(B)就是原因,产生的新现象(C)就是结果。原因和结果在事物变化的因果链上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早在17世纪中叶,笛卡儿(1596—1650)的因果观哲学体系就已为广大科学家所接受,人们相信,宇宙如同一架“钟表”机构,这架“钟表”一旦由上帝启动后就不再需要采取任何上紧发条或其他修理的措施而无休止地运行下去。为了确保宇宙这架机器不至于停止运行,笛卡儿论证说,上帝一定在物质中保存着相同的运动量,即宇宙间一定存在一个运动量的守恒原理,这个运动量不是速度,而是速度与质量的乘积,这就是动量。通过对弹性碰撞问题的研究,惠更斯等人得到了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因果观的思想也出现在近代科学初期许多科学家的著作和演讲稿中。伽利略(1564—1642)认为,科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找出产生现象的原因,一旦认识了这种因果关系,就能揭示未知现象。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1632—1677)针对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提出,万物都可以用因果作出解释。“如果有确定的原因,则必定有结果相随,反之,如果无确定的原因,则决无结果相随。”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