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人“缘”来福建游子(12)
2023-04-23 来源:飞速影视
2、商贸活跃
清中期,商业异军突起,除了传统垦荒、滩涂养殖、海洋捕捞产业外,部分居民亦农亦渔亦商,从事海上运输、经营鱼货、盐业、饮食、日用杂货诸业。“闽浙海岸带的渔民大都以捕捞为生,间或从事其他职业,也有转化为农民、商人,手工者。” 商业活动范围除了温州、台州、福建等周边地域外,还飘洋过海前往台湾、新加波、日本等地从事贩盐、贩米、贩糖、海产品交易等商业活动。
清中后期,八方商贾蜂拥而至。雍正年间,洞头渔业、商业更是活跃,各地移民纷纷挑担来洞头开渔行、当铺、染坊、木工行、竹制品行及布行等,其中典型的代表有中仑当铺基(雍正六年设)、北岙后街、上街、后垄街、东岙村、九厅、三盘等,以及专业街巷,打铁巷等。据史料记载,雍正六年,洞头洋夏秋,海蜇旺发,商贩云集,甲于环山诸埠;据《玉环厅志》记载,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洞头列岛的商业发达,很多福建人前来定居,特别是商贾纷至沓来。嘉庆年间,洞头洋海蜇再次旺发,大朴村苏振兰将三盘海蜇运到福建漳州、泉州、福州等地经销。清玉环同知王步霄诗赞:“美利东甲玉川,贩夫坐贾各争先,南商云集帆樯满泊,遍秋江海蜇船。”真实地描绘了当时商贸易盛况。清光绪年间,三盘、大门曾都海蜇经营中心。每天停泊三盘港贩卖海蜇贩艚、白底船竟达上千艘,三盘海蜇商铺40余间,有“协兴行”、“公兴蜇行”、“林皮蜇行”等商铺闻名遐迩。
海蜇一度远销到琉球群岛、日本、新加坡、菲律宾、朝鲜等国。例如,清后期,东沙山后的王氏家族“白底”渔业生产年年独占鳌头,名声彻响。因谙悉台湾水道,“白底”还前往台湾从事贩米、贩糖等商业活动,较快的富裕起来,吃饭用上镶金边碟子,象牙筷子,并大兴土木,修建豪宅。
第五章 遗风遗俗 传承百年
民俗殿堂,世代相承,传统文化之宝库。
第一节 魂牵梦萦家乡
1、故土之恋
考察地名可以探讨人口迁徙的原因,分析迁徙后形成的地名与民俗、迁徙者的心态不无关系。
移民对祖籍地的认同普遍十分强烈,为了不忘祖宗故地,部分移民把故乡的地名原封不动带到列岛来命名新地名。今日洞头列岛以“坑、头、潭、岙、岗、厅、厂、沟、坑、寮、垄、山”等字命地名很普遍,这与福建很相似。例如,同安县有西蓟窑头、坑打、埭头、岗头、前坑、岱山、莲花山、东头埔等地。洞头有二垄、三垄、洞头、垄头、前坑寮、大长坑、小长坑顶、花岗、铁炉头、埭口、半山、大山、南山等地。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