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中医防治(2)

2023-04-23 来源:飞速影视
其一,火水
前贤有谓:“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其二,土虚不能制水
《内经》言:“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骨骼的运动全靠筋脉的附着,脾胃生化无力,不能濡养筋脉,使得骨髓失养,最终也可以导致骨痿。
其三,五脏虚必及于骨
《难经》有谓:“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指出骨痿与五脏虚损相关。
从临床来观察,骨质疏松的发生,多与五脏虚损相关,但其根本还在于肾虚。因为肾精亏虚,骨髓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导致骨质疏松。另外,还夹杂有肝虚、脾虚、血瘀等其他因素。可以说,肾虚骨骼失养为本,脾胃虚弱、肝虚血瘀为标,骨质疏松可谓是本虚标实之病。其发病非单纯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多虚多瘀、虚中有实、多因多果的关系。
三则,脾虚影响骨质疏松
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主肌肉。脾与骨质的形成的密切联系。《内经》曰:“脾主身之肌肉,脾健则四肢强劲……脾主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上输于肺,下归于肾。”
李东垣进一步认识到脾虚及肾,进而诱发骨质疏松,其在《脾胃论》提到:“……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足为骨蚀……”。
也就是说,骨与脾、肾二脏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以滋养骨骼。若脾虚不健,运化水谷失司,枢机不利,则气血生化乏源,血不足以化精,精亏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气虚不能充达,无以生髓养骨,致精亏髓空、骨髓失养;另外,脾合肌肉、主四肢,脾虚化源不足,导致肌肉瘦弱,四肢痿废不用,最终导致骨质疏松。
三、骨质疏松的治疗
一则,现代医学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现代医学一般认为其发病乃因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所致,一般予以钙剂、降钙素、双膦酸盐、性激素、氟化物等治疗,但西医治疗存在价格高、患者耐受程度差、不良反应多、远期疗效欠佳等不足,一直困扰着医者临床治疗。
二则,中医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其一,补肾为本
既然肾主骨,肾虚导致骨质疏松,那么,治疗骨质疏松就要补肾。《内经》中明确提出了“骨痿者补肾以治之”的治疗原则。
肾虚分为四种类型,包括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肾精虚。肾精乃是骨骼的内在化生之源,肾精亏虚,阴液不足,阳气无以化生,所以阴虚、阳虚、气虚只是骨痿的外在症状表现,归根到底还是肾精亏虚所致,因此补肾益精为其正治,亦是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体现。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