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者,隐也,谈一谈古人眼中的“渔父”(2)
2023-04-23 来源:飞速影视
勾践,卧薪尝胆,终成霸主,而勾践的成功离不开两位谋士的帮助,一位是文仲,一位就是范蠡。
范蠡在帮助勾践成功复国后便急流勇退,归隐江湖。《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中便有记载,
“范蠡辞于王……乃乘扁舟,出三江, 入五湖, 人莫知其所适。”
范蠡的功成身退不但使他成为了“商圣”,更使他成为了后世“渔隐归世”的典型。
看完姜太公与范蠡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一位是磻溪垂钓,胸怀才智,等待入世,而另一位则是泛舟五湖,功成身退,由仕入隐。
可见,从这时候开始,渔父意象便分生了两个极端的矛盾,那就是“仕”与“隐”的矛盾,有才有志之人是应该志在朝野?还是应该身在江湖?后世的文人在文学作品中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渔者,隐也,谈一谈古人眼中的“渔父”](http://fs.qqfile.top/re/aHR0cHM6Ly9waWNzMS5iYWlkdS5jb20vZmVlZC9hYzZlZGRjNDUxZGE4MWNiMTY0NzkzZTE1ZmFlYTgxMzA4MjQzMTQxLmpwZWdAZl9hdXRvP3Rva2VuPWZhMDc5ZGZmZWU1MWY4YjJhMDNhODBiZGZjNjgwMzdm0)
文学原型
文学意象的形成,自然离不开文学作品的孕育,而渔父意象同样如此。
首先,说起隐逸,必然会说到庄子,而《庄子·杂篇·渔父》中便有一篇关于渔父的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孔子与渔父的故事。在故事中,渔父先是见到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与之谈话,然后又见到孔子,与之谈话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渔父的形象是一位智者,同时又是一位隐者。在与孔子的对话中,渔父谈到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在这段对话中,渔父先是谈及了天下万物皆有其不可变的位置的观点,然后又谈及了个人应该保持自己心灵的宁静,换句话说就是“夭地与我并生 , 万物与我为 一 ” ,我们应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可见,在《庄子》中,渔父是一个“智者”的化身,他那“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 吾何以夭下为哉 ” 的超然安逸成为了后世无数隐者所向往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