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特写、非虚构写作……这么多「新闻文体」你真的搞懂了吗?(7)

2023-04-23 来源:飞速影视
非虚构写作
一、非虚构写作的基本概念
田心说:此部分可在理解基础上总结为名词解释进行记忆。
(一)非虚构写作的渊源:新新闻主义
“非虚构写作”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952年,美国《纽约人》杂志发表了罗斯的长篇作品《影片》,是较早的非虚构作品。随后,美国作家卡波特基于一起发生于1959年的真实凶杀案,创作了小说作品《冷血》,被公认为“非虚构小说”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卡波特采用了新闻报道的手法写作,历时多年,在六千多字调查笔记的基础上完成创作,小说中没有一般侦探小说的悬疑和推理情节。
这类非虚构作品可以说是西方“新新闻主义”潮流下的产物。“新新闻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的新闻写作主张,它将文学创作与新闻写作相结合,把文学的作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这类作品被称为“新新闻报道”,或者是“非虚构小说”。它的出现与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是对现实理性的一种挑战。从新闻学的角度看,这类作品带有明显的文学和主观色彩,不符合传统的新闻报道的定义;而从文学的角度看,它的纪实性很强,又有文学创作的痕迹,偏向于纪实性小说。
从中国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已在一些学术期刊中出现,但大多是在学术讨论的层面。其实,在这之前文学界就有报告文学、新写实小说、纪实文学等,虽然没有冠以“非虚构写作”的概念,但实际上与后来流行的非虚构写作的文体大同小异。
(二)非虚构写作的定义
目前国内对于“非虚构”并没有明确的定义,“非虚构”主要来源于英文non-fiction的直译。不同于美国的非虚构写作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非虚构写作开始相对晚得多。一般认为,非虚构写作是基于真实发生的事件,采用文学写作的手法,利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将事件重新结构化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注重人物的语言、心理以及行为等细节描写。
在美国文化和图书分类中,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是两种主要的类型,虚构写作主要指小说、戏剧、诗歌等,非虚构写作则是纪实文学、散文、传记、调查报告等。相比强调快速、客观、中性的新闻报道,非虚构写作不但不拒绝文学性,反而大量借鉴文学式的心理描写、对话和讲故事的策略,增加了非虚构作品的可读性。
在中国,非虚构写作的流行大致有两大脉络,一个集中在文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如《中国在梁庄》《大地上的亲人》等作品;二是集中在新闻领域,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非虚构式的新闻报道如《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少年杀母事件》《了不起的茅侃侃》等成为“10万 ”文章。前者为文学性非虚构作品,后者是新闻性非虚构作品,两个领域有所重叠,但又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子和写作逻辑,前者主要是专业作家或和文学有密切关系的写作者完成,后者基本上是新闻人、媒体人完成,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有在传统新闻媒体工作的经验。作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的考生,我们关注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即可,以下内容中的非虚构写作也指向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