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奇茶武夷大红袍,到底有多好喝?看看这5个人是如何说的(10)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3、产制 大红袍平时自耕作管理而至采制,均较他茶认真,尤以采制,更尽人工制茶之能事,除采制时举行种种仪式外(即采日僧人全体焚香礼拜,设坛念经等等),使用特制器具,调技术最精炼茶师为之,各项制作处理,力求尽善尽美。若以一普通之茶,其产制如许认真,其成茶品质,当亦较一般者为优。
林馥泉还讲到,后世有人为了纪念“大红袍”这味历史名茶,特意找到3株外形相仿的茶树,栽培到九龙窠的崖壁上(即今天人们看到的母树大红袍);不过,这几株所谓的“大红袍”也是优中选优,很是珍贵。
这件“狸猫换子”的事,张天福和吴觉农等人也提起过。
根据《武夷山的茶与风景》(陈舜年等著,吴觉农作序)一书《上篇·茶》明确记载了大红袍有正副之分,其中提到“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为了保护“正大红袍”茶树,僧人故意在“副大红袍”茶树附近刻上“大红袍”三字,以转移游人的视线;因为“副大红袍”长在较高的地方,游人不易采摘。僧人这样刻意地“掉包”,虽属无奈之举,但这样做既可以保护“正大红袍”茶树,也可无意中大大提高了“副大红袍”茶树的名气,延续了“大红袍”的品种和品牌。
百岁老人、茶业泰斗张天福,曾回忆说:原来的“大红袍”茶树在距离现在“大红袍”不远的地方,就在一个大岩壁下的路边,树枞有将近一米,上面有水滴从数丈高的岩壁上滴下,终年不干,正好滴在茶树上,茶叶非常茂盛,只可惜当时已经老到没有繁殖能力,在50年代就死了。
民间也有类似说法,说是知情者们把“正大红袍”改称为“大红梅”,以混淆是非,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据1951年担任“大红袍”母树所在地天心村土地改革小组组长傅志美老人的回忆:1951年土改时,“大红袍”仍为天心寺所有。但因为其历史悠久,名气太大,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如果继续由僧人管理,怕力度不够。后来县里专门为此开了协调会,决定把“大红袍”茶山划归农场管理。在“大红袍”附近还有一枞大茶树叫做“大红梅”,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枯死了。
不管以上的哪种说法,都提到了真的“大红袍”母树,以及还有一颗以假代真的备品,可以明确的是现存的九龙窠 “大红袍母树”肯定不是正品真本。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