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青年文学“破圈”:意义与方法(9)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对于文学在当下的文化传媒中变得没有尊严,梁振华有些担忧,“今天许多的精英知识分子依然在高筑‘审美高度’的壁垒,人为设置的屏障阻断了文学的大众传播”。在这个意义上,“青年文学”或许需要自省:是不是真的有意愿去“破圈”“出圈”,即帮助文学重树时代尊严,也为泛媒介的文化提供文学素养。坦率地说,梁振华的观点很尖锐:从来没有任何人说文学在今天没有力量,只是今天的实体文学显得疲软,“你拿纯文学期刊跟今天的BAT或者芒果TV比一下,它的影响力到底在哪儿?今天实体文学的影响力如此之微薄,我们还不走出去吗?”
在这个意义上,“破圈”的锋芒指向的是破除传统文学的舒适圈。时下的影视生产值得关注,其中诸多作品的“文学性”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低,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知名导演近期都开启了各自的剧集拍摄转向,陈彦《装台》同名电视剧火了之后,立刻传来了其茅奖获奖作品《主角》电视剧将由张艺谋执导的消息,这也将是张艺谋的第一部电视剧作品。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当下影视作品的社会参与程度绝不逊色于精英文学。“当我们看到《沉默的真相》《隐秘的角落》,难道还认为剧集一定是低水准的代名词吗?中国人审美力低下吗?我觉得十年前的印象早应该画句号了,大众观剧的审美水平在提升。”梁振华认为,正视媒介的历史处境,即影像文化在当下的主体媒介地位,是研究者内心要迈过的一道门槛。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目前的文学界显得太落寞,一直被生活改变,从来没有意愿和能力改变生活。
青年文学应该选择有能力去影响时代,去改变人的时代处境,去呼应此前文学被赋予的各种社会、历史、人文和道德功能。

我们这么焦虑的‘出圈’不就是这个原因吗?难道文学就应该不被人关注、文学就是沉默吗?当然文学的寂寞不一定必然是坏事,但也不是一件好事。”

独家|青年文学“破圈”:意义与方法


作家、编剧、翻译家、时装设计师于晓丹
总把文学谈论成文学,就面临着退无可退,而一旦退无可退,则势必需要“破圈”。回到文学的话题,或许可以把“出圈”或“破圈”理解成“斜杠青年”,比如“五四”时期的知识人,他们往往是散文家、诗人、小说家,也是学者、民主斗士,身体力行地参与到社会变革中去。这种“斜杠”身份在发达国家的艺术界往往很常见,于晓丹前二十年基本在美国生活,回国后的一段时间经常被称为“斜杠”,因为她既写小说,还做服装设计,常有人说她是一个跨界“破圈”人才。但在于晓丹看来,在国外这没有什么特殊的,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正常的选择,大家都可以这么选择”。“但是我想对于青年作者来说,根本不是我们不想破,而是怎么破的问题。”马小淘有点怀疑:在“怎么破”之前,得先看看青年作家在不在“圈”里。“你根本没有什么固定的粉丝,你的书在当当和京东上点评数是4,你谈什么破圈?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