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现场=交通肇事逃逸?司法案例揭秘真实答案(6)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2.须具备特殊情节
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司法解释规定,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才认定为“交通运输肇事逃逸”:
(1)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2)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3)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4)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5)严重超载驾驶的。
所以,交通肇事逃逸的刑事标准要严于行民标准。没有相应后果或特殊情节,即使构成行民标准的交通肇事逃逸,也不符合刑事标准的肇事逃逸。
二、构成要件解析
本文着重讨论的是行民标准下的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要件,这个构成要件是所有交通肇事逃逸认定的基础。
(一)对于事故的发生是明知或应当知道
事故的发生作为基础事实,必须客观存在。同时,驾驶员在离开现场时对于事故是明知状态,或者应当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这是认定交通肇事逃逸的首要条件,也是绝大多数法官所持观点。烟火律师认为,案例7中法官不考虑当事人主观状态、只以逃离现场这一客观事实作为认定标准,其做法与法律规定相左,不符合立法目的。
当然,明知或应当知道属于主观心理状态,不易把握,实践中驾驶人肯定会辩称自己不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这种情况下,举证责任分配成为关键。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过错责任原则,驾驶人负有举证证明自己不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责任,保险公司或伤者可以举证证明驾驶人当时是明知或者应当知道。法官根据双方的质证和辩论意见,判断哪种意见更有合理性,从而认定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实践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驾驶人认为发生的交通事故与自己无关,这时驶离现场的行为是明知,但构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呢?同样需要双方举证,由法官判断哪种观点更具有合理性,能排除合理怀疑。
(二)具有离开事故现场的客观事实
这是客观事实,比较容易认定。
需要注意的是,离开事故现场应作广义解释,不能仅局限于事故原始现场。实践中,有的驾驶人将伤者带离事故现场遗弃后逃逸,有的将伤者送到医院门口或医院后逃逸。虽然这种逃逸更加隐蔽,但同样应当认定为逃逸。
(三)具有逃避法律责任的动机
肇事逃逸的根本目的在于逃避法律责任。法律责任应当作广义理解,即不仅包括刑事、民事和行政责任的追究,也应包括履行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即救助伤者和抢救财产的义务。逃避任何一种责任或义务的行为都属于逃避法律责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