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与战争:从“新软件危机”到开发工具自主化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1968年,著名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联邦德国组织了一次学术会议,前来参会的是50多名北约各国的计算机专家、软件工程师、工业界代表。会议只有一个主题:应对“软件危机”。
在当时,大型计算机还没有普及,但软件开发带来的巨大成本已经让各国开始恐慌。欧美国家普遍发现,如果每个软件都采取高度定制化的开发方式,那么随着软件数量增加,开发成本和维护难度会拖垮产业链,甚至危及社会经济安全。
最终,会议形成的应对共识,是国家必须发展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确保自身掌握从开发语言、操作系统,再到软件开发工具的一系列基座。用系统化、数量化的工程原则来实现软件开发的低成本与高可控,从而避免产业经济被软件拖垮。
这一结论影响了此后数十年的全球软件发展史。美国、欧洲、日本纷纷在基础软件与开发工具上重兵集结,一决雌雄。由此不仅在市场层面产生了一系列基础软件巨头,在国家竞争层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基础软件与开发工具优势牢牢掌控全球软件发展,确保自身的领先地位。至此,软件工程已经不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成为国家战略安全问题。它带来了很多结果,比如在基础软件中竞争失败的欧洲、日本,丧失了后续信息革命的主导权;又比如东南亚、印度等地,只能沦为美国的软件外包商,丧失了底层创新机会。
软件工程,从来都是一场发生在代码中的无声战争。
时间来到21世纪,伴随着全球化的大发展,开源软件与开源社区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基础软件(尤其是软件开发工具)获取形式。中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软件产业,充分利用了开源机遇,用最低成本的方式获得了成熟的软件开发基座。但这种模式真的牢不可破吗?甜蜜的软件开发工具开源,真的会始终美好吗?
当逆全球化与地缘纷争的钟声敲响,我们惊觉风险从未消散,新“软件危机”正在酝酿。
软件,从来不只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企业乃至社会的命运问题。
讨论“缺芯少魂”,不能忘记开发工具
这些年来,“缺芯少魂”“卡脖子”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诚然,芯片和操作系统是软硬件两大体系的核心。但要看到的是,我们缺和少的绝不仅仅是这两样东西。事实上,走向科技自立要补的课非常多,比如硬件层面的存储、数控元件;软件层面的开发框架、中间件、数据库。其中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软件开发工具。
软件开发工具,是基础软件中的基础软件,也是应对“软件危机”的关键。所谓软件开发工具,是指软件开发从创意到需求分解,再到设计、编码、生成文件,最终部署到对应环境中,各个步骤、流程所需要的必备工具支持。其内涵十分丰富,体系十分庞杂。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