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北欧文学:“北欧暗黑”下的光与影(6)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丹麦天才诗人雅雅· 哈桑
丹麦诗人雅雅· 哈桑在2020年4月不幸早逝,他来自贫民窟的巴勒斯坦穆斯林难民家庭,本人有犯罪记录,写过说唱歌词。第一本诗歌集《一个死去的好地方》于2011年出版。2013年,年仅18岁的哈桑因为推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第二本诗集爆得大名。这本诗集在24小时内售出11000本,而通常,诗集在丹麦的印数只有700本上下。哈桑被看作丹麦数十年未见的最有原创性的天才诗人, 因为他来自一个意外之处,语言混合其他传统,以一种听来像清真寺主持祈祷的方式, 借助说唱技巧,发出人们从未听到过的声音。这声音里既没有妥协也没有未来,前途未卜的不安让诗歌燃烧。此外,不能低估政治因素,他用诗歌鞭打作为移民的自己,也抽打了作为土著的丹麦人。
芬兰作家帕季姆·斯塔托夫奇的处女作《我的猫南斯拉夫》,讲述一个女孩在南斯拉夫的乡下长大,在那里,女人的身价根据工作能力和对男人的取悦度来衡量。南斯拉夫接替后,他们逃到一个新国家,在那里,他们的生活被羞辱和恐惧笼罩。她的儿子在这冷酷的国度长大,随一只喜怒无常的猫旅行到往昔。斯塔托夫奇生于科索沃,两岁时,南斯拉夫战争(1992年)爆发,斯塔托夫奇移居芬兰。
瑞典有很多移民文学。大城市的一些城郊结合部作为难民聚居地成了移民文学呈现的空间。那里有宗教冲突、犯罪暴行、经济贫困,脆弱社区,和其他社群有极大差异,仿佛平行空间构成移民文学风景线。难民区被遗忘和丢弃,时常成为新闻议题。移民文学和传统瑞典文学里所展现出的自然、阶层、苦闷,以及节奏与情绪的表达风格有很大距离,与其说是瑞典故事,不如说是可移植到其他欧洲城市的故事。移民文学反映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社会有意忽视的环境,充满混乱、孤独和黑暗;在移民故事中,瑞典社会的教育、医疗、失业救济、法制等几乎所有方面都遭到批判。但它根本上还是瑞典故事,因为这一类文本需要传统的瑞典空间作为对照物,以一个强烈反差完成对社会的诘问,将瑞典暴露为一个彻底的反乌托邦的时空。移民文学引发的关注便也与其看待社会的批判眼光相关。
不再是格拉斯医生徜徉的斯德哥尔摩老街的巷道,不再是斯特林堡的红房间或斯德哥尔摩多岛海中海姆素岛的水与天。斯德哥尔摩难民区所建起的房屋,很讽刺地正是1970年代为人人有其屋而建造的新居民区。哈桑·罗·桑塔瓦迪 2008年的小说《静止》聚焦的就是这样一个空间,叫哈迦隆德, 在首都北郊。作家1975年生于德黑兰,三岁来瑞典,在哈迦隆德长大。那是八幢蓝色的、矗立于山丘的十四层居民楼,这批高层建筑本想尝试面向新时代的新居住环境,但很快被抛弃,逐步成为难民居住区。居住于这里的难民缺少与此地历史的连接,也看不到未来。书名有寂静和死寂之意。叙述者以现在时陈述自己和屈指可数的朋友的对话、滥用毒品以及暴力行动。他们不爱读书,没有职业,无处可去。这一类作品还有尤纳斯·哈桑·霍米利2003年推出的《一只红眼》,讲述移民家庭的少年在斯德哥尔摩的成长故事,探讨种族、寻根以及语言对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