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文化之源|杨宏海:打工文学深圳创造的文化品牌(5)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杨宏海主编的《打工文学纵横谈》

02 打工文学与特区劳务工的光荣与梦想


“东西南北中,打工到广东。”在深圳这座拥有最多外来务工者的城市里,一批又一批务工者汇集在这片热土上,开始了漂泊艰辛又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寻梦之旅。所以在打工文学中,我们看到最为常用的词就是“梦想”。2010年,深圳为“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征集广告词,邀请著名学者王鲁湘作为征稿召集人。全国有很多专家名流参与撰稿投标,最后选中的是一位名叫郑慧琦的深圳打工妹的作品:“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这句话其实就是她在外资厂工作的切身体会,特区劳务工的视野已经由关注自己的生活扩大到了世界。正是因为改革开放,广大劳务工才有机会奔赴特区,依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美好生活的梦。
打工文学诞生至今,汇聚了大量的打工文学作者,不断涌现出大量可圈可点的作家和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我与这些作家大都有过交往,其中包括早期的打工文学代表人物林坚、张伟明、安子、王十月、盛可以等,此外,还有谢湘南、郭海鸿、郭建勋、郭金牛、许立志、柳冬妩、曾楚桥、程鹏等打工文学作家,以及新生代打工文学作家萧相风、陈再见、卫鸦、唐诗、邬霞等。他们以各具特色的作品和成就构建出打工文学的强大阵容。
早期打工文学作家张伟明的小说《下一站》,以及林坚的小说《别人的城市》等,反映了特区打工者的生存状态与漂泊感,真切地表现了打工者在“别人的城市”里,为了追求理想而不断走向“下一站”的历程,有一种“沉重的潇洒”特色。他们是打工文学最早的践行者。可以说,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们的作品曾影响了整整一代漂泊异乡的打工人。
自称是个“不安分”的打工妹的安子, 在深圳这座充满机遇的城市里,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与价值,她以“打工妹代言人”的创作动机和使命感,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她的成名作长篇纪实文学《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以“微笑看世界”的视角,描述了打工妹们复杂的心态和执着的追求,在特区打工阶层中产生了轰动效应。安子在创作中总是以“微笑看世界”的视角,鼓励打工者们“挑战生活、实现自我”,在现代都市实现“圆梦”的理想。在深圳特区创办20 年之际,安子被评选为中央电视台“20年20人”之一,创造了打工者“圆梦”的奇迹,几乎一夜之间成为打工者的偶像。
1992年,林坚的《别人的城市》、张伟明的《下一站》、安子的《青春驿站》、黄秀萍的《可厌的风雨夜》一齐荣获首届深圳“青年文学奖”,展示了打工文学的实绩。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