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热浪潮:1990年代以来中国影视中的美国想象(4)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但另一方面,对美国社会的文化,《北京人在纽约》却表现出毫不含糊的不认同。在它的呈现中,美国是一个物质至上、人情冷漠的社会。比如,刚到美国的第一天,姨妈的冰冷态度就给王起明夫妇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也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呈现出来,给人造成一种震惊体验。同时,本剧还将美国指认为一个虚伪而刻板的社会,在和大李的谈话中,王起明分析说:“你说这美国它也是挺邪行的,你说你要遵纪守法,处处拿这法律卡着你,你扔个烟头都有人罚你;可你要是我就这个了,我胡作非为了,好像它也不能怎么着似的,而且有时候成心非得逼着你说瞎话。”正是因为领悟到了这一“真理”,此后王起明凭借着冒险精神和赌徒心态,最终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而始终循规蹈矩的大李却一直失意潦倒,并最终客死他乡。
其实,在《北京人在纽约》中,美国文化与市场经济是作为一体两面来呈现的,它对美国文化的评价与它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是高度一致的。在本剧中,阿春始终是王起明事业上的导师,她教导王起明说:美国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而是战场——“你不害别人就等着别人来害你好了,你不要抱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不放,这是美国纽约。要不等死,要不就去害别人。”在这里,她所说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不仅与美国文化相互对立,而且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在她看来,商场如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容不得温情脉脉。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市场化刚刚启动的背景下,这种将商场比作战场、将竞争比作厮杀的观念,无疑具有一种教导和启蒙意味,它既塑造了很多中国人对于市场经济的最初理解(显然,这种理解是带有偏见的),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大众对于即将开启的市场化进程的惶恐和疑惧。
如此一来,《北京人在纽约》就将它所理解的美国文化、市场经济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对立起来,并将前者指认为物质至上的,而将后者塑造成有情有义的。从情感上讲,王起明显然更认同后者,但为了在美国站稳脚跟,他不得不做出妥协。最后,他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却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失去了同甘共苦的妻子,费尽千辛万苦接来的女儿也离他而去。这种处理方式具有双重效果:一方面,王起明通过调整自我以适应美国社会最终取得了成功,这无疑确立了中国男性主体的自信——与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个一直在街边敲击铁桶的黑人流浪汉;另一方面,为了取得这种成功,王起明付出了妻离子散的代价,根据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这又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又可以起到安抚国内蠢蠢欲动的出国冲动的作用。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