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洱:做一个比较清醒的写作者(23)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他讲到这,我才知道他说的是《现场》。他说这样的细节,以前的作家不会关注,需要非常好的直觉,还要敢于在激烈的情节线之内,腾出手来写。他提醒大家看看,说刊登在《收获》杂志上,还批评在场的批评家不读作品,不关心文学现场。耿占春笑了,对李陀说,作者就在这。李陀环视一圈,问,谁啊?耿占春指着我,说,就是他。
我跟李陀就是这时认识的。李陀马上让我讲讲怎么想起写这个细节的。这件事情说明,李陀对小说的变化极为敏感。
张英:你后来没按照《现场》的路子走。
李洱:我的兴趣,主要还是写知识分子。但《现场》的一些手法,我用到了《花腔》里。《花腔》写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现场》中出现的那样的人。
张英:你那时已开始引人注目。晚生代、新生代、后先锋……评论家们策划的不同派别,会把你放进去吗?
李洱:偶尔会被放进去,有时放在最后,前面是一堆名字,然后是“李洱等”。我当时对王鸿生说,我都改叫“李洱等”了。
张英:刘心武编的那套《城市斑马丛书》,听说有你,后来却没看到。
李洱:本来它可以成为我的第一本小说集。邱华栋与我联系,说有这么一套书,一人一本,你把稿子复印一下寄来。稿子也交到出版社了,但没有出版。我后来与华栋熟了,成了朋友,有一天华栋给我解释,当时出版社觉得有点多,去掉了一个。我开玩笑,就那么巧,抓阄刚好抓到我。华栋说,主要是你不好归类。我是同代人中最晚出书的。后来王蒙和宗仁发主编了一套书,把我收了进去。是湖北教育出版社,魏天无编辑的。已是2000年的事了。
张英:当时的文学市场真的不好,读文学书的人也不多。
李洱:那时没有图书市场,只有期刊市场,人们主要通过文学期刊看作品,能够出书是件很大的事。
文学图书市场是后来才有的,书商介入后,《跨世纪文丛》以后,开始在二渠道批发市场做起来了。此前,文学图书在新华书店的系统征订都不行,但仍给人非常红火的印象,因为文学期刊发行量太大。
张英:回想那批中青年作家,你和毕飞宇都比较特别,不好归类。
李洱:我跟毕飞宇不是“浪潮型作家”。这批作家,在阅读、知识、艺术方面的准备比较充分,加之一定年龄后丰富的人生经验,是可以完成一部不那么失败的作品的,但应不再跟着生活走。
比如生活中有个非常刺激的故事,我就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不是这样的。我父亲经常给我打电话说:“最近有个故事很精彩,你要写下来。”他一讲我就知道,故事很精彩,但别人已写过了,或文学史上已多次出现过了。这种故事我不会去写,但很多人会去写,写后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